跳到內容

跳到目錄

打通北極航道

打通北極航道

打通北極航道

以往的航海家都夢想能夠發現一條北極的航道,可以由大西洋通往太平洋。不過,這個夢想最大的困難就是:北冰洋(北極海)被冰塊阻塞,很難開闢航道。

雖然這樣,人們還是很想找出一條捷徑,可以航行通過北極。16世紀時,通往東方的海上貿易路線是要經由非洲和南美洲的最南端,而這些航線已經被葡萄牙和西班牙控制了。因此,其他國家的商人如果想到東方進行商業貿易就勢必要探尋北方的航線。幾百年來,有很多國家都嘗試開拓這些航線,以下是其中幾個例子:

英國:1553年,休·威洛比爵士和理查德·錢塞勒帶領英國第一支探險隊向北極出發。出航之後遇上一個大風暴,結果探險隊的船隻就被吹散了,威洛比的船被吹向俄羅斯較北的科拉半島,這個半島的岸邊十分荒蕪,威洛比和船員被迫在那裡過冬,由於他們沒料到會碰上這麼惡劣的情況,所以沒有任何準備,結果全部的人都死了。而錢塞勒所帶領的船則在俄羅斯阿爾漢格爾斯克的海港上岸,沙皇伊凡四世(人稱可怕的伊凡)知道了就邀請錢塞勒到莫斯科作客。雖然錢塞勒沒有找到通往亞洲的北方航線,卻無意中打開了英俄間的貿易機會。

荷蘭:1594年,威廉·巴倫支首先航行到北極的新地島。可是,1596年當他第三次到新地島,經過這個俄羅斯群島的北端時,他的船就困在冰塊中動彈不得,而且嚴重受損無法修補。為了生存,他們利用漂流木來搭建一些簡陋的棲身之所,還獵殺北極熊來果腹,就這樣他們熬過了一個嚴寒的冬天,後來他們分乘兩艘小船回國,但巴倫支還沒回到家就在途中去世了。

俄羅斯:俄羅斯的探險家對西伯利亞和俄羅斯的遠東地區,進行了大量的探察研究活動。在1581-1641年這短短的60年間,探險家已從烏拉爾山脈到達太平洋了。與此同時,哥薩克人也搭乘帆船沿著西伯利亞的河流向北航行到北冰洋,並且宣稱西伯利亞是俄羅斯的領土,他們也是最先開發沿著西伯利亞東北海岸的海運航線。1648年,俄羅斯的船隻經過一個海峽,就是今天的白令海峽,這個海峽是以丹麥航海家維圖斯·白令的名字來命名的。

更進一步的探險活動

從1733年至1743年,差不多有一千人在白令指揮下分成七個小組,到北極圈、俄羅斯的太平洋海岸探勘。這些探險船很多次困於冰塊中,很多水手都不幸死去。雖然有這麼多不幸的事件,這個探險計劃卻得到一個很好的成果,就是將北冰洋的海岸線繪製出來。他們繪製的地圖為日後到北極探險的水手,提供了重要參考數據,這些數據包括:圖表、水深、冰的情況。

以上提到的探險家都是搭乘木製的船到北極探險。但從白令的探險活動可以清楚看出,木製的船實在是不適合在北海航道航行。 *1778年,英國探險家詹姆斯·庫克也作出同樣的結論,因為他向西航行,經過白令海峽時,發覺船完全被冰塊困住無法前進。100年之後,芬蘭出生的尼爾斯·努登舍爾德駕著蒸氣船成功地穿過白令海峽。

北冰洋的航海專家

1917年俄國革命之後,只有俄羅斯的船隻才可以在俄羅斯的北冰洋航行,其他國家的船隻都禁止通行。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蘇聯就開發北海航道,也因沿海有些工業新市鎮開始建立起來,所以也開發了一些新的海港,而俄羅斯也成為北冰洋的航海專家。

冷戰期間,其他國家的船隻仍然禁止航行北海航道。不過,後來因俄羅斯的政治情況改變以及經濟轉型,俄羅斯現在積極地向國際社會推薦北海航道。從以下的事情就可以看出航行北海航道有什麼好處。

2009年夏天,有兩艘德國貨船經過白令海峽,向西沿著亞洲和歐洲的北岸往荷蘭航行,而這個海岸已經沒有什麼冰塊了。這是第一次有外國的船隻航行整個東北航道。這個航程節省了10天的海上航程,大約三千海里,而德國的船公司估計這次通行北冰洋的捷徑省下大約30萬歐元(當時相當於45萬美元)。

今天北冰洋的冰層溶解得很快,使得每年夏天都有一大片的海洋沒有冰塊阻擋,船隻可以自由航行 *。有些人擔心,如果冰層繼續溶解,船隻就不必在俄羅斯沿岸的淺水地帶航行,反而可以通過北極航行更短的路線從大西洋到太平洋,這樣的發展可能會影響北極的生態環境。

[腳注]

^ 9段 「北海航道」這一稱呼來自蘇聯,其他國家則稱為「東北航道」。

^ 14段 由於冰層溶解及其他因素,每年可以在北冰洋航行的時間就更長了,在北極的東部可以航行的時間長了兩倍,而在北極的西部則長了一倍以上。

[第15頁的地圖]

(排版後的式樣,見出版物)

航行路線

休·威洛比爵士和理查德·錢塞勒

威廉·巴倫支

維圖斯·白令

尼爾斯·努登舍爾德

冰層範圍

[地圖]

北冰洋(北極海)

北極

永久冰層範圍

夏天浮冰範圍

冬天浮冰範圍

北極圈

瑞典

格陵蘭

加拿大

阿拉斯加

白令海峽

俄羅斯

西伯利亞

烏拉爾山脈

新地島

科拉半島

阿爾漢格爾斯克

莫斯科

[第16頁的圖片]

北冰洋的冰層正在快速地溶解

[第14頁的圖片鳴謝]

Library and Archives Canada/Samuel Gurney Cresswell collection/C-016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