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內容

跳到目錄

接受親友去世的事實

接受親友去世的事實

接受親友去世的事實

「一聽到爸爸去世,我就愣住了,突然有一種很深的失落感。爸爸走的時候我並不在他身邊,因此我很自責。失去摯愛的親人實在令人心碎,沒有任何痛苦比得上這種傷痛。我好想爸爸!」——莎拉

不論什麼宗教或文化的人,一提到死亡,都很難坦然地跟別人談論。談到死亡,有些語言會用些委婉的說法來表達,讓聽的人舒服一點。例如漢語會盡量不說「某人死了」,而是會說他「去世了」「走了」「與世長辭」。

但是,失去摯愛的親友是很痛苦的事,不論別人的話說得多婉轉,也不能稍減自己心中的傷痛。有些人甚至悲痛到無法接受自己的親人已經走了的事實。

如果你曾有摯愛的親友去世,要接受這個事實一定很不容易。也許你會讓自己看起來好像沒事了,但其實心裡還是隱隱作痛。當然,每個人表達悲傷的方式都不同,也許你表面上看起來並不難過,但這並不表示你不悲傷。 *不過,如果你覺得要在很悲傷的人(可能是你的家人)面前假裝自己也很悲傷,這可能會產生一些問題。

我自己連難過的時間都沒有」

來看看納撒尼爾的經歷,他24歲時媽媽去世了,他說:「起初我很迷惘不知該怎樣做,但我必須支持爸爸,又要安慰媽媽那些傷心的朋友,我自己 連難過的時間都沒有。」

一年多之後,納撒尼爾發覺自己仍然無法接受媽媽去世的事實。他說:「爸爸有時仍然會打電話給我,說他很傷心。爸爸這樣做是好的,他的確需要 把感覺說出來,而我也很願意聽他講。不過,當我 想說說自己的感覺時,卻找不到人可以訴說。」

有些人需要照護臨終病人,這些人包括醫療人員,他們常常看到人死亡。面對別人死亡的事實,他們也許覺得應該隱藏自己的悲傷。恩洛伊莎醫生已有20多年的醫療經驗,她的醫院在一個小社區裡,居民的關係很密切,她也很熟悉自己的病人。她說:「很多病人去世時,我都在他們身邊,有的還是我很要好的朋友。」

恩洛伊莎發覺傷心時流淚是很自然的,可以撫平傷痛。她說:「不過我覺得自己不應該哭,一定要強忍悲傷,在別人面前裝得很堅強,才能給別人支持。我想大家都期望我這麼做。」

她走了,整個房子都空蕩蕩的

摯愛的親友走了,自己要面對最大的難題可能是如何克服寂寞。看看艾絲莉的例子,她19歲時,媽媽就因癌症去世。她說:「媽媽走了之後,我很孤單,整個人好像失去了根一樣,媽媽是我最倚賴的人,我們常常都在一起。」

可想而知,對艾絲莉來說最痛苦的事就是,每天回到家裡發現媽媽已經不在了。她說:「媽媽走了之後,整個房子頓時空蕩蕩的。很多次,我一回家就直接進自己的房間,看著媽媽的照片開始哭,想著我們以前一起做過的事。」

如果你也曾有摯愛的家人或朋友去世,一定不要忘記,你絕對不是單獨面對這個悲傷的事實的,很多人也經歷過親友去世之痛。但他們後來都找到很好的方法來撫平自己的傷痛,讓我們繼續看看下一篇文章。

[腳注]

^ 5段 每個人表達悲傷的方式都不同,如果有人失去親友,但沒有表現得很悲傷,而我們卻批評他們,這樣做是不適當的。

[第5頁的精選語句]

「我很孤單,整個人好像失去了根一樣,媽媽是我最倚賴的人」。——艾絲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