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內容

跳到目錄

怎樣幫助有焦慮症的人

怎樣幫助有焦慮症的人

怎樣幫助有焦慮症的人

「我常常心跳得很快、突然冒一身冷汗、呼吸困難,還會感到很害怕、很焦慮,思想很混亂。」——伊莎貝拉,四十多歲,患有恐慌症。

焦慮是一種「緊張或擔心的感覺」。打個比方來說,如果有一隻很兇的狗對著你叫,你是不是很緊張、很害怕呢?這隻狗走了之後呢?緊張害怕的感覺也隨之而去了,對嗎?那麼,焦慮症又是什麼呢?

當人長期感到焦慮,即使原本令他焦慮的原因已經消失了,他也繼續感到焦慮,那麼這個人就是患上焦慮症了。美國國立精神衛生研究所指出,「過去平均每年,美國18歲以上的人中大約有四千萬人患上焦慮症」。文章開頭提到的伊莎貝拉長期感到焦慮。持續的焦慮會對患者產生嚴重的影響。

可是,不光是患者,連他的家人也會受到很大的影響。不過,患者和患者的家人並不用絕望。美國國立精神衛生研究所出版的一本冊子指出:「現在有些療法可以有效地治療焦慮症,還有,研究人員研究出一些新療法,可以幫助大部分焦慮症患者過正常而有意義的生活。」

焦慮症患者的家人和朋友也可以幫助患者減輕痛苦。他們該怎樣做呢?

怎樣幫助患者

要支持和鼓勵他們:莫妮卡有廣泛性焦慮障礙和創傷後壓力症,她解釋自己所碰到的困難說:「很多人都很難了解我的感覺。」

由於這樣,很多焦慮症患者往往不想告訴別人自己的問題,怕被別人誤解。結果患者會自責,使得精神狀況更糟糕。所以,家人、朋友的支持和鼓勵是非常重要的。

要多了解焦慮症:跟焦慮症患者常常接觸的人,例如家人、好友等,特別需要對焦慮症有更多的認識。

要不斷彼此安慰:公元1世紀,使徒保羅曾鼓勵在希臘城市帖撒羅尼迦的朋友說:「要不斷彼此安慰,互相強化」。(帖撒羅尼迦前書5:11)要安慰患者,我們可以留意自己所說的話和語氣。要讓對方感到我們真的很關心他。不要說些傷害對方的話,或暗示他有問題。

我們來看看約伯的例子,聖經的一卷書是以他的名字來命名的。約伯有三個「朋友」,你可能還記得,這三個「朋友」暗示,約伯之所以經歷種種痛苦,是因為他隱瞞自己所犯的錯,以致自食其果。其實他們的想法是錯的。

有鑑於此,我們跟焦慮症患者說話時要小心留意他們的感覺,要留心聽他們說的話。要以他們的觀點而不是我們的觀點來看事情。當你聽患者說話時,不要馬上下結論,好像約伯的「朋友」妄下結論一樣。這三個人使約伯感到更難受,以致約伯對他們說:「你們的安慰反而使人苦惱!」(約伯記16:2

所以,記得要讓患者放心地說出自己的感覺,這樣你就可以更了解他們在擔心、害怕什麼。想想看,能夠幫助患者過正常而有意義的生活,不是很值得去做的嗎?

[第27頁的附欄或圖片]

了解不同類型的焦慮症

了解焦慮症是很重要的,患者的家人或好友尤其需要這樣做。請看看以下五種類型的焦慮症:

恐慌症 文章開頭提到的伊莎貝拉恐慌發作時,什麼都不能做。不但這樣,她說:「恐慌的症狀停止後,我又開始害怕很快會再發作。」正因為這樣,很多患者都會避開自己曾經恐慌發作的地方,久而久之,一些患者有很多地方都不敢去,最後連家門都不敢跨出去了;有的患者會害怕面對某些場合,除非有信任的人陪伴,否則他們一定不會去。伊莎貝拉說:「我自己一個人的話就會比較容易恐慌發作,但如果有媽媽陪著,我就感到很安全;如果她不在身邊,我一定會很焦慮。」

強迫症 一個人如果極度害怕細菌和骯髒的東西,這種想法會不斷困擾他,接著他可能會強迫自己不斷洗手。勒南患有另一種強迫症,他說:「我會不停地在腦海中回想自己以前所犯的錯,還會從不同的角度來分析錯誤,這種想法會不斷地重複、無法停止,我覺得很困擾。」因為這樣,勒南會強迫自己跟別人說自己以前做錯的事,而他一定要聽到別人再三的安慰和鼓勵,才能減輕焦慮。但是,服用藥物可以幫助他控制自己的強迫行為。 *

創傷後壓力症 有些人經歷過一些嚴重創傷,也許是身體實際受到傷害,也許是受到威脅會被傷害,之後會出現心理方面的問題,近年來,這些症狀都被稱為創傷後壓力症。患者很容易動怒和受到驚嚇;感情變得麻木;對曾經喜歡做的事不再感興趣;很難愛別人,特別是一度很親密的人。有些患者變得暴躁,甚至會使用暴力,也會盡量避開當初發生創傷事件的地方或情況。

社交恐懼症(社交焦慮症) 這是一種對任何社交或公開場合感到強烈恐懼或憂慮的精神疾病。患者有一種強烈且持久的恐懼,覺得自己被別人仔細觀察或批評。如果患者要參加一個活動,也許在此之前幾天或幾個星期就已經開始擔心了。他們的恐懼強烈到令他們無法上班、上學或做日常的事,也很難交到朋友或維繫友誼。

廣泛性焦慮症 文章中提到的莫妮卡就患有這種病症。雖然沒什麼好憂慮的,但她整天都感到很焦慮。患者經常覺得會有災禍或不幸的事發生,還會過度憂慮健康、金錢、家庭、工作等方面的問題。有時只是想今天要怎麼過,都會令患者感到很焦慮。 *

[腳注]

^ 19段 《警醒!》不會推薦任何療法。

^ 22段 以上資料參考自美國衛生與公眾服務部的國立精神衛生研究院所出版的冊子。

[第26頁的圖片]

「要不斷彼此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