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寫了九十年的辭典
在1621年,有位意大利探險家於波斯的一座古城波斯波利斯的廢墟,發現了一些沒有人認識的文字。19世紀的考古學家在伊拉克也發掘出很多刻有這種文字的銘文,有的刻在宮廷的牆壁上,有的刻在泥板上。銘文保留了古代美索不達米亞的各種語言,是當時的君王例如薩爾貢二世、漢穆拉比和尼布甲尼撒二世所用的。這種文字的形狀呈三角形,因此被稱為楔形文字。
楔形文字對了解古代美索不達米亞的文明是不可或缺的。學者看出,要解讀這種文字,就得編寫一部阿卡德語辭典,亞述語和巴比倫語就是源自阿卡德語的。
這項艱巨的工程於1921年展開,由美國芝加哥大學的東方研究所負責,經過90年的時間,終於在2011年完成了。《亞述語大辭典》分為26個部分,共9700
多頁,涵蓋的時間從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100年左右,當中所論述的語言包括古代的伊朗、伊拉克、敘利亞和土耳其一帶使用的語言和方言。《亞述語大辭典》分為26個部分,共9700多頁
為什麼這部辭典的篇幅那麼多、編寫的時間那麼長呢?編寫給哪些人看呢?
涵蓋的內容
吉爾·斯坦是芝加哥大學東方研究所的所長,他說:「這部辭典的獨特之處是,它不單解釋詞意,還詳述詞的來源和詞的各種用法,讀者可以從中了解美索不達米亞的文化,包括歷史、社會、文學、法律和宗教,因此可說是一部文化百科全書。各地學者要是想研究有關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的記載,都會參考這部工具書。」
在編輯工作的初期,編者就看出,「要是想確定某個詞的意思,包括該詞在不同的語境或用法之下的含意,就不但要搜集該詞的所有出處,還要盡量搜集相關的上下文」。這部辭典也因此彙集了大量楔形文字的引文和譯文。
在過去兩百多年,學者破譯了許多楔形文字的文獻,這些文獻涉及的題目十分廣泛。在古代的中東,阿卡德語(亞述-巴比倫語)是各國之間溝通的語言。除此之外,人們也用這種語言來寫作,學習數學、天文和魔法。另外,在很多情況下,例如做買賣、制定法律、發展各種專業,以及從事宗教活動,阿卡德語也派得上用場。因此,這類文獻所含的資料非常豐富。
這些文獻所記載的並非陌生的文明。馬修·施托爾珀是芝加哥大學亞述研究系的教授,斷斷續續地參與過辭典的編寫工作,前後長達30年。他說:「很多內容都跟人們表達恐懼、憤怒、愛意、求愛等有關,所以很容易明白。」他還說:「有些銘文記載,一些君王說自己有多麼偉大,但我們卻從別的銘文看出,他們其實並不是那麼了不起。」在伊拉克的努濟出土的一些銘文提到3500年前的一些法律糾紛,當中包括一個寡婦所得的遺產、一塊水田、一頭借來的驢。
編寫工作完成了嗎?
各地從事亞述研究的學者都曾參與辭典的編寫工作。東方研究所的工作人員用幾十年的時間收集了約兩百萬個單詞,並解釋每個詞的用法。辭典的第1部分在1956年出版,之後有25個部分陸續面世。整套辭典的售價約2000美元。辭典的所有內容都被上載到網站,供人免費查閱。
編寫這部辭典的工程十分浩大,整整用了九十年才完成。雖然如此,參與編寫工作的學者卻承認,這部辭典還是不完善的。關於這點,有篇文章指出:「編者還未完全理解某些詞的含義,而且他們不時有新的發現,所以這部辭典可說……仍在編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