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專題
新聞媒體信得過嗎?
很多人都不相信他們看到或聽到的新聞報導。舉個例,在2012年,蓋洛普民意調查在美國進行了一項調查,請受訪者評論他們對報章、電台和電視台的新聞報導的準確性、全面性和公正性有多大信心。有六成受訪者的答案不是「不太有信心」,就是「完全沒有信心」。新聞媒體真的這麽不可靠嗎?
許多新聞工作者和新聞機構都自稱以報導準確翔實為己任。可是,我們還是應該以謹慎的態度去看待聽到或看到的新聞。原因有以下幾個:
-
傳媒巨頭 有些財雄勢大但為數不多的集團擁有很大的傳媒機構。這些機構影響力很大,可以控制哪些新聞會報導出來,以甚麽方式報導,以及在報章或新聞節目中所佔的份額。由於這些集團大都要牟利,因此旗下的傳媒機構所做的決定都受經濟利益左右。那些可能會使老闆有經濟損失的新聞,通常不會被報導出來。
-
政府 我們從傳媒得到的消息,很多都牽涉到政界人物和政治事務。政府當然希望老百姓對政府官員有好感,並支持國家推行的政策。而對傳媒來説,政府是重要的新聞來源。因此,政府和新聞工作者之間,有時會「緊密合作」。
-
廣告 在大多數國家,傳媒機構要生存就必須賺錢,而廣告就是他們的主要收入來源。在美國,雜誌收入有百分之50至60來自廣告,報紙有百分之80,商業電台和電視台則是百分之百。假如節目内容會使人對某個商家的産品或經營方式印象不好,商家當然不想贊助這個節目,他們不喜歡某個機構製作的節目,就會找别的機構做廣告。因此,傳媒機構的新聞編輯可能不會報導對廣告客户不利的新聞。
-
不誠實 不是所有新聞工作者都會如實報導新聞,有的甚至會捏造新聞。幾年前,一個日本記者想報導潛水的人怎樣破壞沖繩島的珊瑚,卻找不到任何證據,於是自己破壞了一些珊瑚並拍下來。有些新聞工作者也會改動照片,欺騙大衆。現在,這方面的技術越來越先進,有時根本無法判斷一張照片是否經過改動。
-
報導方式有偏向性 即使是鐵一般的事實,記者也可能受個人觀點影響,而用不同的方式來描述,比如報導或不報導事件中的某些細節。舉個例,一支球隊在比賽中輸了兩個球,這是事實,但輸球的原因記者卻可以用很多方式來表述。
-
報導不足 為了使新聞更加吸引人,新聞編輯往往會删去一些複雜的細節或事件中不清楚的部分,結果淡化或誇大了某件事。有時,電視台的記者和新聞主播要在很短的時間内報導一個複雜的事件,可能會省略了一些重要細節。
-
競爭 近幾十年,電視台的數目增加了很多,人們守着一個電視台看節目的時間大幅減少。為了吸引觀衆,電視台傾向於報導離奇的或娛樂性强的新聞。《媒體偏見》(英語)一書談到這種趨勢説:「現在,電視台挑選出來的新聞影片,都是震撼性的或刺激感官的,觀衆看[電視]新聞就像看電影似的。由於看新聞的人專注力越來越低,每段新聞的報導時間也相應減少了。」
-
無心之失 新聞工作者也是人,也會犯各種錯誤,比如拼寫錯誤、標點錯誤和語法錯誤。這些錯誤可能會改變一句話的意思。有時,他們沒有仔細核對新聞稿上提到的細節,有時也可能因為趕着交稿子寫錯數字,例如寫十萬時少寫了一個零,結果變成了一萬。
-
基於不正確的知識作出報導 要準確地報導新聞,並不像一般人想像的那麽容易。一件事今天被認為是正確的,也許明天就發現是不正確的了。例如,以前的人以為地球是太陽系的中心,但現在我們知道地球是圍繞着太陽運行的。
看法要平衡合理
對於聽到或看到的新聞,我們當然不該馬上相信,但也不用認為全都不可信。在看待新聞報導方面,我們既要思想開明又要態度謹慎。
聖經説:「耳朵不是試驗話語,好像上膛品嘗食物嗎?」(約伯記12:11)我們留意以下幾方面,就可以「試驗」聽到或看到的新聞,判斷當中的信息是否值得相信。
-
報導新聞的人或機構:做這項報導的人或機構信譽良好嗎?是這方面的權威嗎?報導這則新聞的節目或刊物,一向以態度嚴謹著稱,還是常常誇張煽情呢?誰為這家新聞機構提供資金?
-
消息來源:這項報導只有一個消息來源嗎?之前有沒有進行過詳細的資料搜集工作呢?消息是否可靠、公正和客觀?報導中有沒有包含不同的觀點,還是只片面地報導一種觀點呢?
-
目的:報導這條新聞是為了提供資訊還是娛樂大衆呢?有沒有做宣傳的目的?
-
措辭:一篇報導的措辭如果語帶憤怒、敵意,或嚴厲地指責某個對象,就可能表示這篇報導旨在攻擊,而不是客觀合理的。
-
前後一致:這篇報導中的細節,跟其他報導一致嗎?如果對於同一件事,不同的報導有不同的説法,那就要小心了。
-
時間:這則新聞提到的資料是最新的嗎?要知道,20年前人覺得是正確的事,今天不一定正確。另一方面,一件剛剛發生的新聞事件,報導出來的資料也許還不够全面,不够詳盡。
我們可以相信新聞媒體嗎?睿智的所羅門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勸告,他説:「缺乏經驗的,凡話都信;精明的人,步步留心。」(箴言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