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內容

跳到目錄

基督教國如何變成這世界的一部分

基督教國如何變成這世界的一部分

基督教國如何變成這世界的一部分

終於,羅馬帝國——早期基督教開始的地方——崩潰了。許多歷史家聲稱羅馬帝國瓦解之日,就是基督教最後戰勝異教之時。可是英國聖公會主教E.W.巴恩斯卻表達一種截然不同的看法,他寫道:“隨着正統文化崩潰,基督教不再是耶穌基督所主張的崇高信仰了:它變成一種被用來維繫這個分崩離析的世界的宗教。”——《基督教的興起》。

歷史記錄表明,在公元第二、三、四世紀期間,在羅馬帝國垮台之前,許多自稱跟從耶穌的人都是與羅馬世界保持分離的。可是歷史也同時顯示,在教義、行為與組織方面,基督教的叛道發展正好跟耶穌和使徒所預告的情形一樣。(馬太福音13:36-43;使徒行傳20:29,30;帖撒羅尼迦後書2:3-12;提摩太後書2:16-18;彼得後書2:1-3,10-22)最後,叛道的基督教與希臘羅馬世界妥協,有些以基督徒自居的人採納了這個世界的異教崇拜(諸如慶祝節日、對母神和三合一神的崇拜等)、它的哲學(例如相信人有個不死的靈魂),以及它的組織架構(從教士階級的興起足以見之)。這個變了質的基督教頗迎合異教人民的口味。結果構成了一股強大的勢力。羅馬皇帝起初試圖將它剿滅,可是後來卻跟它和解,並力圖加以利用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被世界征服

教會歷史家奧古斯塔·尼安達曾表明“基督教”與世界締結的新關係所存在的危險。他坦率指出,基督徒若不再與世界保持分離,“後果便是,教會與世界混淆起來;……這樣,教會便要賠上自己的貞潔。教會雖然看來征服了世界,其實卻被世界征服了。”——《基督教的宗教與教會歷史》,第2册,161頁。

這正是實際發生的情形。第四世紀初期,羅馬皇帝君士坦丁企圖利用當日的“基督教”去鞏固他那四分五裂的帝國。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給予基督徒宗教自由,並將異教祭司所享的若干特權授予“基督教”的教士階級。《新大英百科全書》説:“君士坦丁將教會從避世的情況帶出來,接受社會責任,並幫助異教社會接受教會。”

國教

君士坦丁之後,羅馬皇帝尤里安(公元361-363年)試圖反對基督教及復興異教崇拜;可是他失敗了。約20年之後,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一世禁止異教崇拜,並將信奉三合一神的“基督教”奉為羅馬帝國的國教。法國歷史家亨利·馬羅寫道:“到狄奧多西統治的末期,基督教,或説得較正確一點,正統的天主教,已成為整個羅馬世界的官方宗教。”正統的天主教取代了純真的基督教,成為‘世界的一部分’。這個國教跟耶穌早期跟從者所信奉的宗教有天淵之别。因為耶穌曾毫不含糊地對他的跟從者説:“你們不屬世界。”——約翰福音15:19

法國歷史學家兼哲學家路易斯·魯吉耶寫道:“隨着基督教傳播開去,教會經歷了不少異乎尋常的改變,甚至變得難以辨認。……早期那靠賑濟過活、屬於貧苦大衆的教會搖身一變成為一個飛揚跋扈、鋭不可當的教會。教會既無法壓倒世俗的政權,就轉而與之攜手合作。”

公元第五世紀初期,羅馬天主教“聖者”奧古斯丁寫下他的重要著作《天主之城》。他在書中描述兩個城,“天主的城和世界的城”。這部著作是否強調天主教與世界之間的分離呢?並不然。拉圖雷特教授説:“奧古斯丁坦白承認這兩個城——屬地的和屬天的——是打成一片的。”奧古斯丁主張“天主的國已隨着[天主教]教會的建立而在世上産生”。(《新大英百科全書》,第4册,506頁)因此,無論奧古斯丁原來的用意是甚麽,他的理論卻使天主教更深深捲入這世界的政治事務中。

一個分裂的帝國

公元395年,狄奧多西一世駕崩,羅馬帝國正式一分為二。東部帝國,或稱拜占庭帝國,以君士坦丁堡(從前的拜占庭,今日的伊斯坦布爾)為首都,西部帝國的首都(公元402年之後)則是意大利的拉韋納。結果,基督教國不但在政治上分裂,在宗教上亦然。至於教會與國家之間的關係,東部帝國奉行凱撒利亞的優西比烏斯(與君士坦丁大帝同時期)的理論。優西比烏斯不理會基督徒與世俗保持分離的原則,認為皇帝和帝國若成為基督徒,教會與國家便會成為單一的基督徒社會,而皇帝便是上帝在地上的代表。大體説來,東正教會奉行這種政教合一的關係已有多個世紀。東正教主教蒂莫西·韋爾在他所著的《正統教會》一書中透露事情所導致的後果,説:“過去十個世紀,國家主義一直是東正教信仰的禍根。”

在西部帝國,最後一位羅馬皇帝於公元476年被入侵的日耳曼民族所廢黜,從而結束了西羅馬帝國的統治。關於接踵出現的政治真空,《新大英百科全書》寫道:“一股新勢力應運而生:羅馬教會,亦即羅馬主教所統治的教會。這個教會認為自己是滅亡了的羅馬帝國的繼承者。”這部百科全書繼續説:“羅馬教皇……將教會在世俗政府中的權力伸展至教會所屬國家的疆界以外,並形成了所謂的雙劍論。這項主張認為,基督不但把掌管教會屬靈事務的權力授予教會,同時也將管理世上各國的世俗權力付託給教會。”

國家性的基督新教教會

在整段中世紀期間,東正教和羅馬天主教都深深捲入政治、世俗陰謀和戰爭之中。可是,16世紀發起的宗教改革運動是否表示基督教國恢復了純真的基督教信仰而與世俗保持分離呢?

並不然。我們從《新大英百科全書》讀到:“路德宗、加爾文派以及安立甘宗的基督新教改革分子……仍緊緊依附奧古斯丁的主張;他們對奧古斯丁的神學理論特别感到親切。……16世紀歐洲三個主流基督新教教派,每一個……都從薩克森[德國中部]、瑞士、英國等世俗權威獲得支持;他們對國家仍舊懷持一貫的宗旨,與中世紀的教會毫無二致。”

宗教改革運動並沒有恢復真正的基督教;反之,它製造了許多國家性和地區性的教會。這些教會對世上的政府曲意逢迎,並積極支持政府所發動的戰爭。事實上,天主教和基督新教都曾先後煽動多場宗教戰爭。在《從歷史家的角度看宗教》一書中,阿諾德·湯因比論及這些戰爭説:“在法國、荷蘭、德國、愛爾蘭,天主教和基督新教互相鬥爭;在英國和蘇格蘭,基督新教的不同派系彼此對立;兩者都試圖以殘暴的手段壓倒對方。”今日存在於愛爾蘭和前南斯拉夫的宗教衝突清楚表明,羅馬天主教、東正教及基督新教的各教會均深深介入這個世界的政治事務中。

這一切是否意味到,與世界保持分離的純真基督教已不復存在呢?下一篇文章會解答這個問題。

[第10,11頁的附欄或圖片]

“基督教”如何成為國教

基督教絶不想成為這世界的一部分。(馬太福音24:3,9;約翰福音17:16)可是,歷史典籍卻告訴我們,“基督教”在公元第四世紀正式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事情的始末是怎樣的呢?

從尼祿的日子(公元54-68年)直至公元第三世紀,每個羅馬皇帝若非猛烈逼迫基督徒,便是包庇那些迫害他們的人。加列努斯(公元253-268年)是第一個向基督徒頒發寬容宣言的羅馬皇帝。但甚至在當時,基督教仍是羅馬帝國境内一個飽受排斥的宗教。加列努斯之後,逼迫持續下去,到戴克里先(公元284-305年)和他的繼承者的日子,情勢甚至變本加厲。

公元第四世紀初,羅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歸信基督教,這使事情來到一個轉捩點。關於君士坦丁的這項“歸信”,法國《新天主教百科全書》説:“君士坦丁自稱是信奉基督教的皇帝。實際上,他是在臨終時才受洗的。”不過,君士坦丁在公元313年跟與他一起執政的皇帝李錫尼頒布了一項法令,規定基督徒可與異教徒享有同等的宗教自由。《新天主教百科全書》説:“君士坦丁給予基督徒崇拜自由一事足以表明,基督教已像異教一樣獲正式認可為合法宗教。此舉是一項革命性的行動。”

可是,《新大英百科全書》卻宣告説:“他[君士坦丁]沒有把基督教立為帝國所信奉的宗教。”法國學會的成員,歷史家讓-雷米·帕朗克,寫道:“正式來説,羅馬帝國……仍舊信奉異教。君士坦丁雖然歸附基督的信仰,卻沒有杜絶這種情況。”埃内斯特·巴克在《羅馬遺風》一書中説:“[君士坦丁的勝利]並沒有即時使基督教搖身一變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認可基督教為帝國境内的一種公開崇拜已令君士坦丁感到滿意。在接着的七十年期間,古代異教崇拜的儀式繼續以官方的名義在羅馬舉行。”

至此,“基督教”已成為羅馬帝國境内的一種合法宗教。但在最完滿的意義上,它在何時才正式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呢?我們在《新天主教百科全書》讀到:“君士坦丁的繼承者繼續實行[君士坦丁的]政策,只有尤里安[公元361-363年]除外;他大肆逼迫基督教,直至他去世,這些逼迫才突告終止。在公元第4世紀的最後25年間,狄奧多西大帝[公元379-395年]將基督教立為羅馬帝國的官方宗教,並制止公開的異教崇拜。”

聖經學者兼歷史家F.J.福克斯·杰克遜證實了這件事,並向我們透露羅馬的這個新國教是個怎樣的宗教。他寫道:“在君士坦丁治下,基督教與羅馬帝國結盟。在狄奧多西的日子,兩者結合為一。……自此之後,天主教這稱號專指那些對父、子、聖靈作同等崇敬的人。這個皇帝的全盤宗教政策就是要達到這個目標,結果天主教遂成為羅馬帝國的惟一合法宗教。”

讓-雷米·帕朗克寫道:“狄奧多西一面壓抑異教,同時也大力支持正教[天主教]教會。他在公元380年頒下法令,規定治下臣民要信奉教皇達馬蘇斯和[提倡三位一體教義的]亞歷山大主教的信仰,並取消異己分子所享的宗教自由。君士坦丁堡會議(公元381年)再度譴責異端邪説,皇帝也留意不讓任何主教支持這些見解。採納尼西亞信經[主張三位一體]的基督教已真正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教會與國家打成一片,如膠似漆,並獲得國家的全力支持。”

因此,成為羅馬帝國國教的基督教絶不是使徒日子那純潔無瑕的基督教。它其實是第四世紀提倡三位一體道理的天主教。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一世將這個宗教強加於臣民身上。自古至今,羅馬天主教會一向都是世界的一部分。

[鳴謝]

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一世:Real Academia de la Historia, Madrid (Foto Oronoz)

[第8頁的圖片鳴謝]

Scala/Art Resource, 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