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內容

跳到目錄

你可尋得內心安寧嗎?

你可尋得內心安寧嗎?

你可尋得內心安寧嗎?

美國作家梭羅早在1854年寫道:「大多數人都過著默然無望的生活。」

看來在他的日子,大部分人都得不到內心的安寧。不過,這是約莫一百五十年前的事。今天的情形是不是跟以前不同呢?還是梭羅的話對今日的人仍然適用?你自己的情形又怎樣?你感到心滿意足、平和安寧嗎?還是你感到生活毫無保障,前途難以逆料,或者借用梭羅的話,你覺得「默然無望」呢?

可悲的是,世上許多東西都能把人的內心安寧奪去。我們且舉出其中幾樣來談談。在許多國家,不少人由於失業或薪酬微薄而生計窘迫,經濟陷於絕望。在別的地方,許多人把大部分精力用來追求金錢和物質的東西。然而這種營營役役的生活往往只帶來煩惱而不是安寧。此外,疾病、戰爭、罪惡、不公正、壓迫同樣能把人的安寧奪去。

他們尋求內心的安寧

許多人不甘忍受自己的際遇。安東尼奧 *是巴西聖保羅市一家大工廠的工人領袖。他渴望改善生活的狀況,於是參加抗議和示威行動,可是這樣做絲毫沒有為他帶來內心的安寧。

有些人冀望婚姻能為自己的生活帶來一點安寧,可是到頭來卻大失所望。馬科斯是個成功的商人,後來投身政治,成為一個工業城市的市長。然而,他的家庭生活卻一塌糊塗。兒女長大離家之後,妻子也跟他意見不合而分手。

格爾松是巴西薩爾瓦多的街童,他喜歡冒險,於是搭貨車司機的便車,從一個城市流浪到另一個城市。不久,他淪為癮君子,靠搶劫維持惡習。他被警察逮捕過許多次。格爾松雖然性情暴戾,時常惹是生非,卻仍然渴望享有內心的安寧。他是否能夠如願以償呢?

瓦尼婭很年輕的時候,媽媽就死了。此後瓦尼婭要負起照顧家庭的責任,包括照料有病的妹妹。瓦尼婭上教堂,但覺得上帝捨棄了她;她得不著內心的安寧。

還有馬塞洛。馬塞洛只想吃喝玩樂,他喜歡跟其他年輕人一起跳舞、喝酒、吸毒。有一次,他跟人打鬥,傷了另一個年輕人。之後,他感到十分懊悔,於是禱告向上帝求助。他同樣渴望享有內心的安寧。

這些人的經歷足以說明,有些情況的確會破壞人的內心安寧。以上提及的工人領袖、政客、街童、工作過勞的女兒,和只顧吃喝玩樂的年輕人,他們能夠尋得內心的安寧嗎?我們能夠從他們的遭遇學得教訓嗎?這兩個問題的答案都是:能夠。我們讀讀下一篇文章就會明白答案了。

[腳注]

^ 6段 有些名字已經更改。

[第3頁的圖片]

你渴望享有內心的安寧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