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內容

跳到目錄

金錢還是生命?你選擇哪一樣?

金錢還是生命?你選擇哪一樣?

金錢還是生命?你選擇哪一樣?

你也許曾經聽聞,賊匪用槍指著受害人說:「要錢還是要命?」今天,我們人人都面對這種進退維谷的情況,生活在富裕地區的人就更不用說了。不過,迫使我們「要錢還是要命」的並不是賊匪,而是愈來愈重視錢財和物質的社會。

社會這種重視物質的態度引起了許多新問題、新憂慮。為了追求物質財富,我們應當付出多大的代價?擁有較少物質能令我們感到知足嗎?還是實際上,人們正在物質主義的壇前獻上了「真正的生命」?金錢是尋得快樂的要訣嗎?

金錢狂熱

在人想要和酷愛的東西當中,不論是對的還是錯的,貪愛錢財總是獨領風騷。人渴求錢財的慾望與性慾、食慾不一樣,這種慾望持續不變,永無休止,到老也不會減退。許多事例表明,人的年紀愈大,對錢愈感興趣,也愈關心錢能買到什麼東西。

俗語說:  「人心不足。」一部受歡迎影片的男主角說:「貪心行得通,貪心好處多。」雖然許多人把20世紀80年代稱為貪心的年代,可是這個年代前後的人對金錢的看法卻沒有多大改變。

跟以往不同的可能是,許多人正抓緊機會,要即時滿足獲得更多資財的慾望。世上大部分人總是把精力花在製造、獲得更多物質東西之上。你也許會同意,追求財富和消耗金錢,已成為了人愛做的事,而且也是現代生活最具創意的嘗試。

這樣,人的生活過得更快樂嗎?三千年前,睿智、富甲一方的所羅門王回答說:「貪愛銀子的,不因得銀子知足;貪愛豐富的,也不因得利益知足。這也是虛空。」(傳道書5:10)值得注意的是,現代社會學研究也獲得類似的結論。

金錢與快樂

關於人對擁有物質資財的反應,一個令人詫異的發現是,財物增多並不表示人的滿足和快樂也隨之增多。許多研究人員發現,人只要擁有若干物質資財,他的滿足和快樂就不再取決於他擁有多少東西了。

因此,漫無節制地追求物質財富使許多人不明白:「看來我們都很喜歡每樣新添置的物品,但為什麼到頭來卻不外如是,這些東西竟沒有帶給我們更大的滿足和快樂?」

作家喬納森·弗雷德曼在《知足常樂》說:「只要你有能維持基本生活的收入,不論錢多錢少,你也可以是快樂的。既擺脫了貧窮,收入和快樂的關係就更顯疏離了。」許多人看出,一個人的快樂在於他擁有的屬靈資產、道德價值觀、富於意義的人生目標。此外,跟別人享有良好的關係,擺脫妨礙我們得享快樂的種種艱難和困擾,也是同樣重要的。

許多人留意到,造成當今社會時弊的禍根,是人傾向於利用物質繁榮來解除內心的苦惱。好些社會評論員談及一般人所表現的悲觀和不滿,他們指出在富裕的社會裡,有愈來愈多人看心理醫生或向古魯(宗教導師)、教派、類同的治療團體,尋求人生意義和內心的安寧。這一切在在證明,物質資財並不能為生活增添真正的意義。

金錢不是萬能

金錢是有用的,它可以買到漂亮的房子、名貴的衣服、氣派不凡的家具。錢還可以叫人順應你的要求,換取別人的恭維,甚或結交一些酒肉朋友。錢所能做到的,充其量不過是這樣而已。我們的更大需要,例如真正的朋友、內心的安寧、臨終前的慰藉,都不是錢能買到的。珍視與創造主關係的人也不能用錢換取上帝的嘉許。

一切金錢買得到的東西,所羅門都享受過,他卻認為信靠物質財富並不能帶來恆久的快樂。(傳道書5:12-15)銀行倒閉、通貨膨脹,金錢就不再有什麼保障可言了。嚴重的颱風摧毀房產。或許投保能補償部分物質上的損失,卻彌補不了感情上的創傷。由於經濟崩潰,股票債券能在一夜之間變成廢紙,甚至一份優差也有可能瞬間失去。

那麼,我們怎樣才能對金錢養成平衡的看法?物質財富應當在我們生活上佔有多重要的地位?我們請你進一步了解事情的真相,然後看看你怎樣才能擁有一些真正有價值的東西,就是「真正的生命」。

[第4頁的圖片]

物質財富並不能帶來恆久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