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內容

跳到目錄

金規放之四海而皆準

金規放之四海而皆準

金規放之四海而皆準

「在一切事上,你們希望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得怎樣待人。其實,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話的真義了。」——馬太福音7:12

這句話是二千多年前,耶穌基督在著名的登山寶訓裡說的。自那時以來,世人著書立說,傳頌這句簡單的話。例如,人們把這句話譽為「聖經的精髓」,也稱之為「基督徒對人的義務」和「道德規範」。這句話人所共知,常稱為金規。

一般而言,信奉基督教的國家都採納金規的教訓。可是,縱觀各地的箴規格言,我們不難看出,連猶太教、佛教和希臘哲學體系也提倡這種理念。例如,中國的聖人孔子,一位偉大的教育家,說了一句名言:「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後人把這句話輯錄在《論語》裡,就是儒家經典《四書》中的第三篇。這句話的原則在《論語》出現過三次,其中兩次是孔子回答弟子時說的。另一次,孔子的門生子貢誇口:「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孔子提醒他說:「賜也,非爾所及也。」 *

孔子的名言和耶穌後來所說的金規,有明顯分別。孔子的名言並不牽涉積極行動,但耶穌的金規卻推使人積極行善。如果我們行事跟耶穌的話一致,就會採取主動,關懷和幫助別人,每天按著金規而生活。要是所有人也這樣做,這個世界會變得更美好嗎?答案清楚不過。

無論金規以積極消極,還是其他形式來表達,也不要緊。要緊的是,不同時代、地方和背景的人,都視金規為雋語良言。不論人屬於什麼國籍,什麼時代,只要他們實踐耶穌在登山寶訓裡所說的金規,生活都會得到改善。

請問問自己:「我喜歡別人待我尊敬有禮,不偏不倚,真誠坦率嗎?我想住在一個沒有種族偏見,沒有罪惡和戰爭的世界嗎?我希望家裡各人彼此相愛嗎?」說實在的,有誰不願意享有這樣的生活呢?不過,殘酷的現實是,今天只有很少人能夠享受這些生活。對很多人來說,以上美好的景況只是可望而不可即。

今非昔比

自古至今,漠視人權、危害人類同胞的惡行屢見不鮮。這些惡行包括非洲的奴隸販賣、納粹死亡集中營、兒童被迫當勞工,以及在多個國家發生的種族滅絕行動。殘暴事件數之不盡。

在今天這個高科技世界裡,很多人都崇尚自我。當自己的利益受到威脅時,就變得自私自利,不再顧及別人了。(提摩太後書3:1-5)為什麼很多人都只顧自己,冷酷無情,自我至上呢?顯然,廣為人知的金規,已被視為高談道德的陳詞濫調。令人惋惜的是,甚至很多自稱相信上帝的人,也把金規的教訓拋諸腦後。按現在的社會趨向,人類只會變得越來越自私,以自我為中心。

因此,我們必需想想一些重要問題:遵循耶穌的金規是什麼意思呢?今天仍然有人按照這句至理名言而生活嗎?會有一天,人人都把金規實行出來嗎?要知道答案,請看看接續的文章。

[腳注]

^ 4段 子貢說:「我不希望別人用不好的態度對待我,我也不用那種不好的態度對待別人。」孔子說:「子貢,你達不到這種境界。」——《論語通說》,鄧球柏著,2000年8月。

[第3頁的圖片]

孔子的格言和其他名言,都跟金規的教訓類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