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內容

跳到目錄

克洛維的洗禮——法國天主教1500年歷史的開端

克洛維的洗禮——法國天主教1500年歷史的開端

克洛維的洗禮——法國天主教1 500年歷史的開端

1996年9月,教宗若望保祿二世計劃訪問法國,在此之前,有人在教宗將會進去的一座教堂裡發現一枚自製炸彈,上面附著這樣一張字條:「以教宗的名義,轟!」這是人們反對教宗第五次出訪法國的一個極端例子。儘管如此,那一年仍然有約20萬人來到法國城市蘭斯,跟教宗一起參加了法蘭克國王克洛維皈依天主教1500周年的紀念活動。這個國王是什麼人?他的洗禮為什麼稱為法蘭西的洗禮?為什麼他洗禮的紀念活動會引起這麼強烈的爭議?

日漸衰微的帝國

克洛維出生於公元466年,是法蘭克薩利部族國王希爾德里克一世之子。公元358年,這個日耳曼人的部族被羅馬人征服,此後他們獲准在現今的比利時境內居住,條件是戍守邊界,並向羅馬軍隊輸送士兵。由於這些法蘭克人跟當地的高盧-羅馬居民交往密切,他們漸漸為羅馬人同化。希爾德里克一世成了羅馬人的盟友,他積極抵抗西哥特人、撒克遜人等其他日耳曼部族入侵帝國,高盧-羅馬居民因而對他感恩戴德。

羅馬的高盧行省統管範圍,北達萊茵河、南至比利牛斯山脈。然而,羅馬將軍埃提烏斯於公元454年去世以後,這裡成為權力真空地帶。公元476年,羅馬末代皇帝羅慕路斯·奧古斯圖盧斯下台,西羅馬帝國滅亡,這個地區的政治局勢就更加動盪。這時候的高盧,彷彿一個成熟的無花果,正等待境內的一個部族採摘。既然高盧「可堪採摘」,克洛維繼承父親王位之後,銳意擴展王國版圖,就不足為奇了。公元486年,克洛維在蘇瓦松城附近的一場戰役中,擊退了羅馬在高盧的最後一位總督。從此,克洛維就佔據了北部索姆河,中部盧瓦爾河及高盧西部一帶的地區。

行將就任的國王

跟其他日耳曼部族不同,法蘭克人依然信奉異教。然而,克洛維娶了勃艮第公主克洛提爾達,卻影響了他的一生。克洛提爾達是一名充滿宗教熱情的天主教徒,她竭盡所能,一心要使丈夫皈依她的宗教。根據公元6世紀圖爾的格列高利所寫的史書記載,公元496年,克洛維與阿勒曼尼部族交戰,史稱曲爾皮希戰役。克洛維許下諾言,假使克洛提爾達的上帝助他得勝,他就放棄異教信仰。雖然克洛維的軍隊幾乎戰敗,但是阿勒曼尼國王被殺,他的軍隊投降。在克洛維看來,克洛提爾達的上帝確已賜他勝利。根據傳說,克洛維是在公元496年的12月25日由主教「聖」萊米吉烏斯在蘭斯大教堂為他施洗的。可是,也有人認為他在公元498/499年受洗。

克洛維意圖攫取東南方的勃艮第王國,但幾次出兵都無功而回。另一方面,他對西哥特人的軍事行動卻贏得勝利。公元507年,他在普瓦捷附近的武耶挫敗了西哥特人,從此控制了高盧西南大部分地區。為了確認克洛維的勝利,東羅馬帝國皇帝阿納斯塔修斯授予他榮譽領事稱號。這樣一來,克洛維擁有了高於西部諸王的地位,他的統治地位在高盧-羅馬居民眼中也變成合法了。

克洛維將東部萊茵河流域的法蘭克人納入他的統治之下,隨後定都巴黎。他在位的最後幾年,為了鞏固政權,編成了一部成文法典,稱為《薩利法典》,又在奧爾良召集教會議會,規定了政教關係。克洛維約於公元511年11月27日去世。離世之前,他是高盧四分之三地區的惟一統治者。

《新不列顛百科全書》稱克洛維皈依天主教一事為「西歐歷史的決定性一刻」。為什麼這個異教國王皈依天主教這麼關係重大?這件事的重要意義在於,克洛維選擇了天主教,而反對阿里烏主義。

阿里烏主義的爭議

大約在公元320年,埃及亞歷山大一位名為阿里烏的教士開始傳播關於三位一體的激進言論。阿里烏否認「子」與「父」本質相同;他聲稱「子」不可能是「上帝」,也不可能與「父」同等,因為「子」是有開始的。(歌羅西書1:15)至於聖靈,阿里烏認為那是一個個體,但地位不及「父」和「子」。這個主張得到很多人接納,但在教會內部則激起了強烈的反對。公元325年,在尼西亞會議上,阿里烏遭到放逐,他的主張受到譴責。 *

可是,爭議並未就此終止。這個教義上的紛爭持續了60年左右,相繼就任的皇帝各自採納不同的立場。最後,在公元392年,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一世把正統天主教立為羅馬帝國國教,而三位一體恰恰就是正統天主教的教義。與此同時,在日耳曼族主教烏爾斐拉斯的帶領下,哥特人皈依了阿里烏教派,其他日耳曼部族也很快接納了這種形式的「基督教」。 *

到克洛維時代,高盧的天主教會已經陷入危機。信奉阿里烏主義的西哥特人一直試圖壓制天主教組織,不准他們找人取代已經去世的主教。教會也處於派系相爭的混亂之中。在羅馬,敵對派系的教士互相殘殺。更甚的是,一些天主教作家聲稱,世界末日將於公元500年來臨。這樣,法蘭克的征服者克洛維改信天主教,就被視為一個吉兆,預示著「聖徒的新千年」的來臨。

然而,克洛維究竟懷有怎樣的動機?儘管克洛維改變信仰不無宗教理由,但顯然他也懷有政治目的。由於選擇了天主教,他贏得了天主教徒佔絕大多數的高盧-羅馬居民的擁戴,以及勢力雄厚的教士階級的支持。相比政治對手來說,他佔有了絕對優勢。《新不列顛百科全書》指出,「他征服高盧,是要將這處地方的人,從令人憎惡的阿里烏主義的異端枷鎖中解救出來」。

克洛維是個怎樣的人?

在1996年紀念活動的序幕中,蘭斯大主教熱拉爾·德富瓦說克洛維「皈依天主教,是思慮周詳和判斷正確的表現」。然而,法國歷史學家歐內斯特·拉維斯評論說:「克洛維皈依天主教,絲毫沒有令他的品格變得更佳;福音書的和平仁愛教益,並沒有打動他的心靈。」另一歷史學家宣稱:「克洛維從前信奉奧丁(古代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一個神靈),後來歸向基督,但他依然故我,毫無改善。」跟君士坦丁「皈依」基督教之後的作為類似,克洛維著手有計劃、有步驟地除滅所有威脅他的對手,以此鞏固他的權位,就連關係較疏的親屬也被他趕盡殺絕。

克洛維死後,有關他的神話開始流傳,他被改頭換面,從一個窮兵黷武的暴君變成一個德高望重的聖徒。人們認為,大約一個世紀後,圖爾的格列高利在他的寫作中,刻意把克洛維跟第一個接受「基督教」的羅馬皇帝君士坦丁等同起來。不僅如此,格列高利記敘克洛維受洗時年屆30,看來是要確立克洛維與基督之間的相似之處。——路加福音3:23

到了公元9世紀,蘭斯主教辛克馬爾接續發展這個神話。當時各大教堂爭相招攬朝聖信徒,在這樣的時勢下,辛克馬爾主教為他的前輩「聖」萊米吉烏斯撰寫傳記,顯然是志在為他的教堂揚名,同時充實教堂的府庫。在他的記載中,他描述在克洛維受洗時,一隻鴿子帶來一小瓶膏油,然後把膏油倒在他的頭上。顯而易見,他是在指向耶穌受洗時,上帝的靈降在他身上的情景。(馬太福音3:16)這樣,辛克馬爾在克洛維、蘭斯和君主制度之間建立了一種聯繫,目的是要使人相信,克洛維確是由主膏立的。 *

爭議不休

法國前總統夏爾·戴高樂曾經說過:「在我看來,法國的歷史始於克洛維;法蘭克部族擁立克洛維做國王,法國的國家名稱也是由法蘭克部族而來的。」但並非人人都認同這個觀點。克洛維受洗1500周年紀念活動激起了極大的爭議。由於法國自1905年起實行政教分離,因此很多人批評政府參與他們認為是屬於宗教性質的活動。蘭斯市政會宣布在教宗訪問期間,講台的費用會由蘭斯市支付,一個社團就以違反憲法做理由,使法庭推翻這個決定。還有一些人認為,教會正試圖強迫法國人接納它的道德標準,臣服於教宗對世俗事務所操的權柄。令到事情更複雜的是,極右國民陣線組織和天主教原教旨主義組織都挪用克洛維的名字,作為他們組織的象徵。

另一些人則從歷史角度批評這個紀念活動。他們說,既然高盧-羅馬居民早已篤信天主教,克洛維的洗禮就說不上使法國皈依天主教了。他們也否認法國立國的日子,就在克洛維接受洗禮的時候。他們認為,公元843年查理曼的王國分裂,查理二世(不是克洛維)成為法國第一任國王,才是法國歷史的開始。

1500年的天主教

天主教作為「教會的大女兒」經過1500多年之後,今天情況怎樣?法國的天主教徒數目,到1938年仍是全球之冠,但現時已居於菲律賓和美國之後,排名第六。儘管法國有4500萬天主教徒,但定期望彌撒的只有600萬。最近在法國天主教徒中做的一項調查表明,有百分之65的教徒「對教會的性道德教訓毫不理會」,對其中百分之5的天主教徒來說,耶穌「根本不具任何意義」。正是這種顯著惡化的情況,令教宗在1980年訪問法國時有此一問:「法蘭西,還記得你在受洗時立下的誓言嗎?」

[腳注]

^ 12段 參閱《守望台》1985年2月1日刊,第24頁。

^ 13段 參閱《守望台》1994年5月15日刊,第8-9頁。

^ 19段 路易這個名字源自克洛維,法國有19個國王都名叫路易(包括路易十七和路易-菲利普)。

[第27頁的地圖]

(排版後的式樣,見出版物)

撒克遜人

萊茵河

索姆河

蘇瓦松

蘭斯

巴黎

高盧

盧瓦爾河

武耶

普瓦捷

比利牛斯山脈

西哥特人

羅馬

[第26頁的圖片]

一部14世紀手稿記載的克洛維受洗情景

[鳴謝]

© Cliché Bibliothèque nationale de France, Paris

[第28頁的圖片]

法國蘭斯大教堂外部克洛維受洗塑像(中間的那一個)

[第29頁的圖片]

教宗若望保祿二世訪問法國紀念克洛維受洗一事引起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