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內容

跳到目錄

陶冶兒女的心靈

陶冶兒女的心靈

陶冶兒女的心靈

製陶工匠憑靈巧的雙手,把一塊不值幾文錢的黏土,改造成一件精美的器具。這樣技術高明,可以化腐朽為神奇的能工巧匠,不是到處都能找到的。過去幾千年,陶匠製造了大量的杯盤碗碟、瓶罐壺鍋,這些器具不僅實用,許多還有玩賞價值。陶匠對社會的確大有貢獻。

父母陶冶兒女的思想品格,對社會同樣大有貢獻。聖經把我們每個人都比喻為黏土,父母的重要職責,就是把兒女「塑造成形」。(約伯記33:6;創世記18:19)正如製作一件精緻的陶器不能一蹴而就,教養兒女,使他們長大後做個穩重可靠的人也頗不容易。父母不能以為聽其自然,孩子就會被塑造成一個這樣的人。

外界很多事物都可以影響孩童的心,無奈有些影響造成的傷害,是事後難以補救的。因此,明智的父母不會聽之任之,讓孩子隨心所欲,以為船到橋頭自然直。他們會訓練孩子「走合宜的路」,深信「這樣他到老也不偏離」。(箴言22:6

教養兒女既重要又令人興奮,在這段漫長的歲月中,審慎的基督徒父母會花時間陶冶兒女的心,把任何對兒女心靈有害的影響及早抵消。父母也要懷著無比的愛心和耐性,「照耶和華的意思管教他們,糾正他們的思想,把他們撫養成人」。(以弗所書6:4)父母只要早早開始陶冶兒女的心,就能事半功倍。

宜早不宜遲

對陶匠來說,最好的黏土既要柔軟,方便塑造,也要堅實,不易變形。陶匠都認為,黏土經過精煉後,就該在六個月內使用。父母陶冶兒女的心,道理也是一樣,兒童還在孺子可教的時候,就要開始教導他,把他塑造成形。

研究兒童的專家指出,兒童到八個月大的時候,已能夠認得母語的音調,跟父母建立親密的關係,並開始運用身體的感官,探究四周的事物。因此,父母適宜在孩子還很年幼的時候,就陶冶他的心靈。你的孩子如果像提摩太一樣,「從嬰兒時期就認識聖經」,這對他就最好不過了!(提摩太後書3:15 *

嬰孩模仿父母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他們聽到或見到父母的表情、聲音、動作,就會依樣畫葫蘆。他們看見父母流露愛心、仁慈、憐憫,也會照著去做。要是我們想照耶和華的律法管教孩子,我們心裡就必須先有上帝的誡命。父母本身熱愛上帝的律法,就自然渴望經常向兒女談及耶和華和他的話語。聖經勸告父母:「無論在家還是走路,躺下還是起來,都要教導他們。」(申命記6:6,7)弗朗西斯科和羅薩有兩個年幼兒女,請聽聽他們怎樣把這個勸告實行出來。 *

「閒話家常之餘,我們還特地每天最少用15分鐘跟每個孩子說話。如果感到事情不對勁,我們會深入多談一會,這樣,有時我們真的會發現問題。例如,最近我們五歲大的兒子放學回家後,告訴我們他不相信耶和華。看來他曾被某個同學取笑,同學對他說根本沒有上帝。」

弗朗西斯科和羅薩意識到,他們要幫助兒女培養對造物主的信心。小孩子天生就對上帝創造的東西著迷,父母不妨從這裡入手。不錯,小孩子一碰到動物,就會興奮莫名。他們也愛採摘野花,或在海灘的沙堆上玩個不亦樂乎。父母可以向兒女指出,這些東西都是造物主創造的。(詩篇100:3;104:24,25)兒女要是賞識上帝所造的萬物,就會對耶和華肅然起敬,這種感覺會延續一生。(詩篇111:2,10)他們還會渴望取悅上帝,盡力「遠離惡事」。(箴言16:6

大部分兒童都很好奇,也很喜歡學習,卻未必都願意服從。(詩篇51:5)他們有時會固執己見,或者堅要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父母不希望兒女這種態度變得根深蒂固,就必須立場明確,施行教導,卻不可操之過急。(以弗所書6:4)菲莉斯和保羅有五個孩子,他們管教兒女的經驗值得我們借鑑。

菲莉斯回憶說:「孩子性格各異,惟一相同的,就是都希望自己作主。這種情況不容易處理,可幸過了一段時間,他們終於明白我們說『不行』就是『不行』。」她的丈夫保羅補充說:「孩子慢慢長大,能夠明白事理了,我們便會就所作的決定向他們解釋。我們會盡量保持仁慈,但也使他們明白,父母之權是上帝賜予的,兒女必須尊重父母。」

大部分父母都意識到,儘管孩子在幼年會遇到各種難題,但十多歲的時候,才是最高危的階段。那時他們仍舊少不更事,卻要面對許多從未經歷過的考驗。

了解少年人的內心世界

陶匠要在黏土乾硬之前就進行塑造工序,為了多一點時間進行塑造,他可能要一邊搓揉黏土,一邊加水,使黏土保持濕潤柔軟。父母陶冶兒女的心,情況也一樣。父母也要格外努力,以防兒女的心變得剛硬,不易受教。父母陶冶兒女的主要工具,當然是聖經。他們可以用聖經來「責備、糾正」,使孩子「裝備齊全,做各樣的善工」。(提摩太後書3:15-17

可是,跟小孩子不同,少年人未必樂於接受父母的忠告。少年人開始比較在意同輩的看法,跟父母溝通時,可能已不那樣直接坦率。隨著親子關係進入新階段,父母教導兒女時要更有耐性,更靈活變通。少年人要適應身體和情緒上的變化,也要開始自己作決定,樹立人生目標。(提摩太後書2:22)在困難重重的少年時代,他們還必須抵抗一股足以腐化心靈的力量,那就是同輩壓力。

許多時,同輩壓力不是由個別的事情所觸發,而是慢慢形成的。少年人三番五次聽見同輩負面的言談,看到同輩消極的反應,就會感受到壓力,信念開始動搖。許多少年人從心底裡害怕被同輩排斥,而這正正擊中了他們的要害。少年人要麼服從良心指引,要麼屈服於同輩壓力。掙扎一番之後,他們可能會開始認同其他少年人所鼓吹的「世界的事」。(約翰一書2:15-17;羅馬書12:2

更糟的是,在內心錯誤慾望推波助瀾之下,同輩的話顯得更有說服力。這樣一來,聽到同輩說「管它呢,玩個痛快吧」,或「想怎樣就怎樣」之類的話,就會覺得非常中聽。瑪麗亞回憶過去說:「有些與我同齡的同學認為,少年人應該盡情去玩,後果可以不理。同學所做的事,我也很想去做。我聽了他們的話,差點兒就做了些後果很嚴重的事。」如果你的兒女是十多歲,你無疑想幫助他們應付同輩壓力。但應該怎樣著手呢?

你要藉著言語和行動,再三讓兒女知道,你是關心他們的。你也要找出他們對事情所懷的真正感覺,認識他們的問題所在。他們所遇到的問題,可能比你在學時遇過的複雜得多。要兒女吐露心事,就要讓他們覺得你是一個可以交心的人。(箴言20:5)他們的語氣和身體語言或許向你透露,他們正感到困擾,充滿憂慮。你要回應他們這些內心的呼喊,使他們的心「得著安慰」。(歌羅西書2:2

這裡有一點很重要,事情對就是對,不對就是不對,父母的態度必須堅定。父母和兒女有時會各持己見,但父母的決定如果理由充分,就不該退讓。另一方面,在你打算本著愛心管教兒女之前,要清楚了解情況,才決定要不要管教和怎樣管教。(箴言18:13

在會眾裡的考驗

一件陶器也許已大致製成,但除非它在窯裡燒過,否則一用來盛水放湯,就會溶掉。聖經把我們遭受的考驗和困難比做烘烤,我們在困難考驗之下的表現,能反映我們是怎樣的人。聖經所講的,當然特別指信心方面的考驗,但其他考驗也能產生同樣的效果。(雅各書1:2-4)你也許沒有想過,少年人不僅在會眾以外遇到考驗,在會眾以內也可能遇到。

表面上,你孩子的屬靈健康不錯,但內心深處,他們可能三心二意,搖擺不定。(列王紀上18:21)梅甘就有這樣的經歷。在王國聚會所裡,有些少年人懷有世俗思想,這為她帶來了考驗。她說:

「會眾裡有一夥少年人,他們覺得基督徒生活很沉悶,毫無樂趣可言,我也受到他們影響。他們有的說:『一到18歲,我就會馬上離開會眾。』有的說:『我恨不得快點離開。』這夥少年不會跟那些體會真理的年輕人來往,還把他們叫做聖人。」

在一夥人中,只要一兩個懷有不良的態度,其他人就會受到感染。人們往往喜歡跟隨大夥兒行動,但這時候,人很容易因為一時愚妄而喪失智慧、罔顧規矩。令人感慨的是,在許多國家裡,確有一些年輕基督徒因為跟隨大夥兒,結果惹來許多麻煩。

少年人都需要結交朋友,享受一點快樂時光。父母可以怎樣滿足兒女這方面的需要呢?父母可以安排一些富有趣味的娛樂活動,給整家人一起參加,也可邀請其他少年人和成年人加入。邀請你兒女的朋友回家坐坐,或一起吃一頓晚飯,認識他們。(羅馬書12:13)你也可以鼓勵兒女培養有益身心的興趣,例如學一種樂器、新語言或手工藝等。這些活動通常可以在家裡進行,不用受外界影響。

學校教育可以保護孩子

少年人努力求學,就不會那麼容易沉迷娛樂。洛利在一所頗具規模的學校裡從事行政工作20年,他說:「就我所知,在這裡完成學業的學生,不少是耶和華見證人。他們大都品行優良,但也有一些看來跟不是見證人的學生沒有分別。那些做得好的見證人學生,全都很用心學習。我呼籲所有家長,你們要多關心兒女的學業,多認識他們的老師,要叫你們的兒女知道,品學兼優是十分重要的。不容否認,部分學生特別出類拔萃,但是只要付出努力,所有學生應該都能取得不錯的學業成績,也能做個老師心目中的好學生。」

求學讀書也有助於在屬靈上進步。少年人勤於學業,可以養成良好的研讀習慣,學會保持自律和培養責任感。有了良好的閱讀和理解能力,他們就更樂於學習,和改善教導聖經的技巧。(尼希米記8:8)少年人專注於學業和屬靈研讀,就不會以玩樂為先了。

耶和華和父母都享光榮

在古希臘社會,花瓶上都刻有陶匠和修飾花瓶的人的名字。在家庭裡,類似的情況是,通常有兩個人一起陶冶兒童的心,那就是父親和母親,他們彷彿都在孩子身上「署名」。他們像能工巧匠一樣,把孩子塑造、修飾得內外俱佳,並以自己的作品為榮。(箴言23:24,25

你付出了多少心血來陶冶孩子的心,能大大影響你成功的程度。但願他朝你可以這樣描述你的孩子,說:「他上帝的律法在他心裡,他的腳步必不動搖。」(詩篇37:31)孩子內心的情況著實至為重要,決不能讓它放任自流。

[腳注]

^ 8段 他們親切的聲音,能使孩子樂在其中,或許孩子會就此愛上閱讀,畢生與書為友。

^ 9段 部分不是真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