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內容

跳到目錄

宗教信仰前景如何?

宗教信仰前景如何?

宗教信仰前景如何?

「十五對男女參加了一個傍晚舉行的[天主教]聚會,接受婚前輔導。在出席的三十個人中,只有三個說自己有信仰。」法國天主教《十字架報》

宗教信仰正面臨重重危機。1999年7月12日《新聞週刊》國際版的封面標題是:「上帝死去了嗎?」據週刊分析,大部分西歐人士的確有這種想法。同年10月,天主教會於羅馬舉行會議,法國的《世界報》作了一篇有關的報導:「教會發覺,現在大眾對教會越來越「反感」,要他們接受教會的見解,比以往艱難得多。……在意大利,天主教徒在教義的理解和實踐方面不再一致。……在德國,人民生活在民主制度下,自然不喜歡受規條和命令約束。對於應否設立墮胎諮詢中心,他們跟教宗立場迥異,因而進一步擴闊彼此的鴻溝。[荷蘭]人對於道德和安樂死的觀念十分開放,有人認為這是由於大部分荷蘭人不再奉行基督教。」

其他國家的情況也類似。1999年,英國聖公會的坎特伯雷大主教喬治·凱里警告,英國聖公會「將會在下一個世代消亡」。法國《費加羅報》發表了一篇文章,題目是「基督教在歐洲的末日」。文章說:「人們對教會在道德和教義上的主張,逐一提出質疑。這種現象在歐洲各地相當普遍。」

門庭冷落

在歐洲,上教堂的人數一落千丈。法國只有少於一成的天主教徒每個星期天都做彌撒。在巴黎,只有百分之3至4的天主教徒經常上教堂。英國、德國和北歐各國的教堂也同樣冷清。

投身教士工作的人越來越少,教會領袖為此大傷腦筋。在過去差不多一個世紀,法國的教士數目已大幅下降,由每1萬名居民中有14個教士,降至只有1個教士。在歐洲各國,教士階層出現老化現象,就是愛爾蘭和比利時這些原本教士輩出的國家,也面臨教士短缺的隱憂。與此同時,報讀教理問答班的兒童不斷減少,天主教會能否回復昔日光彩,成了一大疑問。

此外,現代人看來已對宗教失去信心。今天,法國只有百分之6的人相信「真理惟獨來自一個宗教」,跟1981年的百分之15和1952年的百分之50,成了很大對比。對宗教缺乏興趣的人也有增無減。1980年,百分之26的受訪者自稱不隸屬任何宗教團體,但到了2000年,這個比率已增至百分之42。(《法國人價值觀的轉變——1980年至2000年》,法語)

道德觀念今昔懸殊

今天,傳統的道德觀念也搖搖欲墜。上文說過,許多經常上教堂的人都不願接受自己教會的道德規條,覺得宗教領袖無權為他們定下行為準則。他們也許對教宗的人權立場擊節讚賞,但教宗的話一旦涉及他們的私人生活,他們卻拒絕聽從。例如關於該怎樣避孕,人們大多對教宗的言論置若罔聞,就是天主教徒也不例外。

社會上各階層的人,不論有沒有宗教信仰,都不願意受到道德標準的約束。就是聖經明明譴責的行為,人們也採取寬容的態度。且以法國為例,20年前,該國有百分之45的人都反對同性戀,今天卻有百分之80的人認為同性戀可以接受。雖然大多數人都認為應該忠於配偶,但只有百分之36的人覺得搞婚外戀是絕對要不得的。(羅馬書1:26,27;哥林多前書6:9,10;希伯來書13:4

宗教大雜燴

現在,西方社會流行一種「有個人特色的宗教」,這種宗教的主張是,人人都可以挑選自己喜歡的信條,合心意的就加以採納,不可心的就棄若敝屣。因此,有些人說自己是基督徒,卻相信輪迴轉世,有些人甚至同時奉行幾種信仰。(傳道書9:5,10;以西結書18:4,20;馬太福音7:21;以弗所書4:5,6)《法國人價值觀的轉變——1980年至2000年》直言不諱,指出今天許多信徒越發偏離教會的道路,情況難以逆轉。

可是,宗教個人化是有潛在危險的。宗教歷史家兼法國研究院院士讓·德呂莫堅信,人不可能脫離固有的宗教體系而自創個人的信仰。他說:「宗教信仰必須植根於一套完整的教義,不然很快就站不住腳。」正確的宗教信仰必須擁有可靠而和諧一致的標準。然而世事多變,哪裡能找到這樣的信仰呢?

聖經各卷一致指出,上帝為人類制定了合理的行為規範和道德標準。但他讓人自行決定是否採納這些標準。全球有數百萬的人看出,聖經這部經典在今天仍然十分實用,是他們腳前的燈、路上的光。(詩篇119:105)他們為什麼有這樣的結論?讀讀下一篇文章就自有分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