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內容

跳到目錄

卡帕多西亞——天工塑造的住所

卡帕多西亞——天工塑造的住所

卡帕多西亞——天工塑造的住所

使徒彼得曾經提及卡帕多西亞這個地方。他受聖靈啟示所寫的第一封信,就是寫給分散在卡帕多西亞和其他地方寄居的人。(彼得前書1:1)卡帕多西亞的地貌是怎樣的呢?那裡的居民為什麼住在岩洞裡?他們是怎樣接觸到基督教的呢?

19世紀40年代,英國的W.F.安斯沃思曾遊覽過卡帕多西亞。他說:「我們渾然不覺地來到了一個『石林』,迷失在林立的錐形岩石和石柱群之中。」卡帕多西亞位於現今的土耳其。今天,到卡帕多西亞遊覽的人一如昔日的旅客,無不驚嘆那裡的地貌是如此獨特非凡。在卡帕多西亞的不同山谷裡,都可以看到許多奇特的岩石「雕像」。這些「雕像」猶如哨兵站崗,一個挨一個,默默地瞭望守衛。有的像高聳的煙囪,高度達30米或以上;有的看似巨大的甜筒、蘑菇或方尖塔。

不同時分的陽光,給這些雕像抹上不同的色彩,景致迷人。黎明時分,旭日東升,雕像泛起淺淡的桃紅;正午時分,烈日當空,雕像呈乳白色;黃昏時分,夕陽西下,斜暉把雕像染得一片金黃。這裡的「錐形岩石和石柱」究竟是怎樣形成的?居民為什麼在岩石上開鑿住所呢?

風雨侵蝕

卡帕多西亞坐落在安納托利亞半島的心臟地帶,連接亞洲和歐洲。要不是有兩座火山,卡帕多西亞就只是一片高原而已。很久以前,火山猛烈爆發,此後整個地區就被堅硬的玄武岩和鬆軟的凝灰岩覆蓋著。凝灰岩是火山灰凝固後所形成的白岩石。

凝灰岩因江河侵蝕、風吹雨打而裂開了口,漸漸形成峽谷。日子久了,峽谷兩旁的一些峭壁就分裂成無數的錐形石柱。這裡的奇特景觀是風雨雕成的,在世上獨一無二。有些錐形石柱布滿岩洞,活像蜂巢。當地居民就在這些鬆軟的岩石上開鑿房間居住。隨著家庭成員增多,房間也相應地增多。他們發覺這些房間冬暖夏涼,住著很舒服。

文化交會點

卡帕多西亞是一個很重要的文化交會點。正因為這樣,住在岩洞裡的居民才不致與世隔絕。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是一條長達6500公里的商隊路線,途經卡帕多西亞,把羅馬帝國和中國連接起來。除了商旅,波斯、希臘和羅馬的軍隊也取道絲綢之路。這些商旅和軍隊行經卡帕多西亞時,向當地居民引進了不少新的宗教理念。

到了公元前2世紀,已有不少猶太人聚居在卡帕多西亞。公元33年,在耶路撒冷慶祝五旬節的猶太人中,有些是從卡帕多西亞來的。使徒彼得領受了上帝的聖靈後,就向卡帕多西亞的猶太人傳道。(使徒行傳2:1-9)這個地區的猶太人,顯然有些接受了彼得所傳講的信息。他們返回家鄉後,也積極向人談論自己新學的聖經真理。因此,彼得寫第一封信的對象也包括卡帕多西亞的基督徒。

說來可悲,卡帕多西亞的基督徒漸漸受到異教的哲學思想所薰染。公元4世紀,卡帕多西亞的三大教會領袖竟然漠視聖經真理,大力維護三位一體的信條。他們分別是納西昂的格列高列、大巴西勒和他的弟弟尼斯的格列高列。

大巴西勒也成立隱修團,鼓吹苦行生活。卡帕多西亞的居民在岩石上開鑿的住所,陳設簡陋,正適合大巴西勒所主張的簡樸生活。隨著隱修團不斷擴大,他們就在巨大的錐形岩石裡鑿出一座完整的教堂。到了公元13世紀,在石柱裡開鑿的教堂約有三百座,其中有不少留存至今。

卡帕多西亞的教堂和隱修院已經廢棄了,當地居民的生活卻一如既往,沒有什麼改變。在岩洞裡居住的,依然大有人在。今天,到卡帕多西亞遊覽的旅客,幾乎每一個都驚嘆,當地居民是如此獨出心裁,如此心靈手巧,把天然形成的岩石改變為實用的住所。

[第24,25頁的地圖]

(排版後的式樣,見出版物)

卡帕多西亞

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