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內容

跳到目錄

畢生受益的教育

畢生受益的教育

人物生平

畢生受益的教育

哈羅德·格盧亞斯自述

童年時的一個情景,雖然距今七十多年了,卻依然記憶猶新:我在媽媽的廚房裡閒坐著,偶然瞥見一個茶葉標籤,上面印著「錫蘭茶」的字樣和一幅畫。那幅畫描繪錫蘭(現在的斯里蘭卡)的蔥翠茶園,園中有幾個姑娘在採茶。畫中的情景激起了我的想像力,心想錫蘭必然是個景色迷人、多彩多姿的國家!這個遙遠的地方跟我們澳大利亞南部乾旱的家園相比,真有天淵之別。沒想到多年以後,我竟踏足這個美麗的島國,還在那裡做海外傳道員,足足做了45個年頭呢!

我在1922年4月出生,當日的世界跟現今大不一樣。我家離偏僻的金巴鎮不遠。這個鄉鎮位於澳洲大陸的中部,在內陸荒漠的南端。爸爸、媽媽種植穀物為生。附近一帶只有我們一家農場,孤零零的。內陸地區危機四伏。由於長期乾旱、昆蟲為患、天氣酷熱,生活十分艱苦。我們所住的是鐵皮棚屋。媽媽很勤勞,一天到晚忙著照顧爸爸和我們六個孩子。

對我來說,內陸地區卻是個無拘無束、令人興奮的地方。還記得年幼時,見到一組組拉著農具的公牛把野生的灌木叢掃蕩一空,當時我簡直看傻了眼,覺得公牛很強勁!我又見過狂風怒吼,刮得整個荒野都蒙上了塵土。由此可見,早在入學之前,我已經受到大自然教育了。入學後,我得走5公里的路到一所小規模的學校上課,全校只有一個老師。

爸爸、媽媽都信教,但從沒上過教堂,主要是因為我們的農場離教堂很遠。到了20世紀30年代初,媽媽開始收聽阿德萊德一個無線電台每週播出的節目,是盧述福法官發表的聖經演講。我以為盧述福法官只是阿德萊德的佈道家,對他的演講不感興趣。媽媽卻恰恰相反,每週都殷切期待盧述福的節目。儘管家裡的電池式收音機很古老,不時發出嘈雜聲,媽媽還是聽得津津有味。

一個熱浪滾滾、塵土飛揚的下午,一輛破舊的輕型貨車在我家門前停了下來。兩個衣著整齊的男子下了車,他們是耶和華見證人。媽媽留心聽他們講話,然後捐錢留下了不少書刊,並立刻閱讀。媽媽被書中的內容深深打動了,沒多久就請爸爸開車送她到鄰居那裡去,好向鄰居談論新學到的事。

良朋益友的薰陶

此後不久,由於內陸的居住環境十分惡劣,我們不得不遷居500公里以外的阿德萊德市。我們一家開始參加耶和華見證人在當地舉行的聚會,在靈性上漸漸進步。遷居以後,我就停學了。當時我只有13歲,剛念完初中一年級。我這個人隨隨便便,對什麼都不在乎。要不是有幾個成熟的弟兄關心我、鼓勵我,我可能早就誤入歧途,不再追求屬靈的目標了。

這些弟兄都是熱心的全時傳道員,我受到他們的薰陶,對屬靈的事越來越感興趣。我很喜歡跟他們來往。他們做事勤懇,不辭勞苦,實在令我佩服。1940年,在阿德萊德的區域大會,我聽到大會鼓勵弟兄姊妹參與全時服務,但不知怎的,自己竟也報名參加。當時我還沒受浸,也沒做過什麼見證工作。儘管如此,幾天之後,我就獲邀到瓦南布爾鎮去跟幾個先驅一起傳道。這個鎮位於鄰近的維多利亞州,跟阿德萊德相距幾百公里。

我就這樣開始做先驅了,雖然起初有點猶豫,但很快就愛上了傳道工作。值得欣幸的是,我對傳道工作的熱愛至今仍絲毫不減。參加先驅服務是我一生的轉捩點。做了先驅以後,我才真真正正地在靈性上進步。我體會到,跟那些喜愛屬靈的事的同工密切來往,的確獲益良多。我從經驗看出,這些同工能發揮良好的影響,不管我們受過多少教育,他們都能激勵我們把自己的優點充分發揮出來。從他們身上學到的事,能叫我們畢生受益。

考驗強化信心

我做了先驅沒多久,澳大利亞政府就禁止耶和華見證人的工作。我不知道該怎樣做,於是向負責的弟兄尋求指引。他們指出,政府並沒有說我們不可向人談論聖經。聽到負責的弟兄這麼說,我和其他先驅就開始挨家逐戶向人傳講一個簡單的聖經信息。這次經歷強化了我的信心,使我有力量面對即將來臨的考驗。

四個月後,我一滿十八歲就被當局徵召入伍,因此有機會在多位軍官和一位地方法官面前為信仰辯護。當時大約有二十個弟兄因嚴守中立而被關在阿德萊德的監獄裡。不久,我就跟他們一樣被囚了。我們要服勞役,採石修路。監獄的磨煉,使我漸漸養成了堅忍、剛毅等美德。我們品行端正,堅守立場,贏得了不少獄警的尊重。

幾個月後,我重獲自由,終於可以美餐一頓了。我很快就恢復先驅工作。由於先驅弟兄很少,要找個先驅夥伴並不容易。分部問我願不願意在澳大利亞南部偏僻的農業區單獨工作。我表示願意後,就輕裝上路,帶著一些聖經書刊和一輛自行車,搭船到約克半島去了。我抵達目的地後,一個對聖經感興趣的家庭就帶我到一個家庭旅館去。旅館的女主人很和善,待我像親生兒子一樣。白天,我騎自行車沿著布滿塵土的道路,前往不同的小鎮傳道。這些小鎮分散在約克半島各處。為了向偏遠小鎮的居民傳道,有時要在小型賓館或家庭旅館過夜。就這樣,我騎著自行車走了好幾百公里的路,得著很多令人鼓舞的經歷。我體驗到耶和華的關愛,跟他更親近,所以從不介意無人為伴,單獨傳道。

克服力不能勝的感覺

1946年,我收到分部的來信,委派我做弟兄的僕人(現在的分區監督),在指定的分區探訪各群會眾。坦白說,我覺得這個工作責任重大,自己力不能勝。有一天,我無意中聽到一個弟兄說:「哈羅德演講的才能不怎麼好,但傳道工作卻做得很出色。」一聽這話,我馬上就振奮起來。我知道自己的口才不怎麼好,組織能力也很有限,但我認為基督徒的主要活動始終是傳道工作。

1947年,來自耶和華見證人布魯克林總部的內森·諾爾弟兄和米爾頓·韓素爾弟兄探訪澳大利亞,叫本地的弟兄雀躍不已。自盧述福弟兄在1938年來過澳大利亞以後,到現在才有總部的弟兄到訪。分部為此在悉尼安排了一個大會。我和其他年輕的先驅一樣,都渴望前往美國紐約州南蘭星鎮,在早幾年開辦的守望台基列聖經學校受訓成為海外傳道員。出席悉尼大會時,我和好幾個先驅都想知道,是不是要受過很多教育才可以申請入學。諾爾弟兄表示,如果我們看得懂《守望台》的文章,記得文章的要點,就不成問題,還可能取得不錯的成績。

我擔心自己學識有限,沒資格到基列學校受訓。但出乎意料,幾個月後,我竟然收到通知可以報名了。1950年,我終於如願,參加了第16屆基列學校訓練班。基列的訓練大大增強了我的信心,令我回味無窮。我親身體驗到,成功的關鍵不在於學識水平,而在於用心學習、樂意服從。基列的導師鼓勵我們盡力而為。我聽從他們的忠告,勤奮學習,漸漸進步,整個課程都聽得明白,完全跟得上。

從乾旱的大陸到美麗的島國

從基列學校畢業後,我和兩個澳大利亞的弟兄一同奉派到錫蘭服務。1951年9月,我們抵達首都科倫坡,那裡又熱又濕。下船後,新鮮的事物、陌生的聲音、奇異的香氣一下子從四面八方向我們襲來。到碼頭接我們的是個海外傳道員。他給我遞了一張傳單,宣傳接著的星期日在市中心廣場舉行的公眾演講。我一看就嚇了一跳,傳單竟然有我的名字——我就是公眾演講的講者!你不難想像,我心裡多麼忐忑不安。不過,在澳大利亞做了先驅多年,我已學會接受上帝組織所委派的任何工作。憑著耶和華的幫助,我的演講進行得挺順當。在科倫坡的海外傳道員之家,已有四個單身弟兄住在那裡。我們三個新來的弟兄,跟他們一樣,都要學習難學的僧伽羅語,並參與傳道工作。我們大部分時間都單獨工作。令我們高興的是,當地居民不但有禮貌,而且很好客。不久,聚會的人數就開始增多了。

我前往基列學校途中,曾在船上遇見一個漂亮的先驅姊妹名叫思蓓,她要到美國參加紐約的國際大會。後來,思蓓參加了第21屆基列學校訓練班,在1953年奉派到香港服務。隨著時間過去,我開始想念思蓓,於是寫信給她。我們經常通信聯繫直到1955年。那年,思蓓來錫蘭跟我結婚。

婚後,我們奉派到斯里蘭卡北部遙遠的賈夫納市服務。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由於政見分歧,僧伽羅人和泰米爾人開始分化對立,隨後幾十年來的武裝衝突也是由此而起的。在那段艱難的歲月裡,看見僧伽羅族和泰米爾族的見證人持續不懈地互相照應,實在令人感動。弟兄姊妹的信心受過熬煉,日益穩固。

在斯里蘭卡傳道教人

要適應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的風俗人情,不但要有耐性,還要有毅力才行。日子久了,我們漸漸了解他們的文化,欣賞他們的可愛特質。在公共汽車上,乘客常常用好奇的目光盯著我們,因為外國人很少搭乘公共汽車。思蓓決定回以微笑。看見那些好奇的乘客也咧著嘴笑起來,而且笑得很迷人,我們感到十分鼓舞。

有一次,我們在路障前被截停了。當值的警衛問了我們從哪裡來、到哪裡去以後,竟然還越問越多,甚至問及我們的私事。

「這個女人是誰?」

「我的妻子。」

「結了婚多久?」

「八年。」

「有沒有兒女?」

「沒有。」

「天吶!那你們找醫生檢查過身體沒有?」

當地居民很好奇,事事都喜歡追根究底,起初真叫我們吃不消。但一段時間以後,我們看出他們對人非常真誠,只是出於關心才問個究竟。其實,富於好奇心正是他們的可愛之處。你只要在公眾地方站一會兒,就自然有人上前問你:「有什麼要我幫忙嗎?」

改變生活,回顧往事

在斯里蘭卡,除了從事海外傳道工作,我們還享有不同的服務機會。我曾奉派做分區監督和區域監督,也曾獲委任為分部委員會的成員。1996年,我已經70多歲了,在斯里蘭卡從事海外傳道工作超過45年。回想以往的歲月,有很多愉快的經歷在腦海裡浮現。我第一次參加科倫坡的聚會時,出席的人只有20個左右。現在,科倫坡的聚會人數已激增到3500多人!這些親愛的弟兄姊妹當中,有不少是我和思蓓的屬靈兒女和孫兒女。儘管傳道員增多了,在全國各地仍然有很多工作要做。做這些工作需要耗用大量的精神和能力,是年輕力壯的傳道員才能勝任的。考慮到自己年紀越來越大,能力衰退,我和思蓓決定接受中央長老團的建議,返回澳大利亞定居。我們離去以後,上帝的組織委派了一些年輕而勝任的夫婦到斯里蘭卡,接替我們做海外傳道員。

我今年82歲了。我和思蓓都很慶幸,身體到現在還算不錯,仍然能夠在老家阿德萊德做特別先驅。先驅工作不但使我們保持頭腦靈活、思路清晰,對我們重新適應澳大利亞的生活也很有幫助。

耶和華繼續賜給我們生活所需,我們一無所缺。會眾的弟兄姊妹無微不至地關心和照顧我們。最近我又接到新的任務,就是當會眾的秘書。回顧一生,我看出只要努力事奉耶和華,對他忠心,就會持續不斷地受到訓練。像我這樣普普通通、對什麼都不在乎的荒野男孩,竟能受到這麼優質的教育,每當想到這裡,就不禁稱奇不已。耶和華的教導,確實令我畢生受益!

[第26頁的圖片]

1955年,我和思蓓結婚當天

[第27頁的圖片]

1957年,跟斯里蘭卡的拉贊·卡迪里加馬爾弟兄一起傳道

[第28頁的圖片]

我和思蓓的近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