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內容

跳到目錄

科學與聖經——真的有矛盾嗎?

科學與聖經——真的有矛盾嗎?

科學與聖經——真的有矛盾嗎?

追本溯源,伽利略和天主教會之間的衝突,遠因其實早在哥白尼和伽利略出生之前多個世紀就已經種下了。古希臘人很早就採納地心學說,相信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後來,這個學說由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年)和天文學家兼占星家托勒密(公元2世紀)加以提倡而流行一時。 *

亞里士多德的宇宙觀受到希臘數學家兼哲學家畢達哥拉斯(公元前6世紀)的影響。畢達哥拉斯認為,球形和圓形是最完美的圖形。亞里士多德採納了這一觀點,認為宇宙是由許多一個套一個的天球組成的,就像一層又一層的洋蔥皮一樣。每一層天球由水晶構成,地球位於宇宙的中心。各星體在圓形軌道上運行,推動它們運行的力量,也就是神的力量,則來自最外層的天球。亞里士多德還認為,太陽和其他天體都是完美無瑕、永不改變的。

亞里士多德的宇宙觀是哲學而非科學的產物。他認為地球是靜止不動的,否則就有悖常理了。亞里士多德也不接受「空間」的概念,不相信宇宙處於真空狀態。因此他認為,由於摩擦阻力的作用,地球要是沒有外力持續推動,就根本不可能持續運行。囿於當時有限的科學知識,亞里士多德的主張看來頗為合理。有差不多兩千年的時間,人們普遍接受他的觀念。就是到了16世紀,法國哲學家博丹仍然對亞里士多德的主張深信不疑,他說:「一個人要是有點理性,有點物理學常識,就絕不會認為像地球這樣又大又重的物體,……會自轉或圍繞太陽旋轉。因為地球哪怕稍微移動一下,城鎮、堡壘、山脈都會紛紛倒塌。」

教會採納亞里士多德的主張

導致伽利略和教會之間衝突的另一個因素,跟13世紀的天主教權威人士托馬斯·阿奎那(1225-1274)有關。阿奎那對亞里士多德推崇備至,尊稱他為「獨一無二的哲學家」。阿奎那用了五年時間,竭力把亞里士多德的哲學觀念與天主教的教義結合起來。韋德·羅蘭在《伽利略的錯誤》一書中說,到伽利略的時期,「混合了亞里士多德哲學的阿奎那神學已成為天主教的基本教義」。此外,我們也要知道,在當時還沒有一個獨立的科學界。教育基本上由教會控制,教會集宗教和科學權威於一身。

這樣,一切條件都準備就緒,伽利略和教會之間衝突隨時一觸即發。其實,伽利略在涉足天文學之前,也曾寫過一篇有關物理運動的論文,對深受推崇的亞里士多德的很多理論提出質疑。不過,導致伽利略於1633年被異端裁判所審訊的原因,則是他堅定不移地推廣日心學說,並聲稱該學說與聖經協調一致。

伽利略為自己辯護時表示,他堅信聖經是上帝啟示的話語。他說,聖經是寫給普通人看的,因此其中提到太陽移動的經文,不能從字面去理解。伽利略的辯解無濟於事。他因為不同意用希臘哲學去解釋聖經,就被定罪了!直到1992年,天主教會才正式承認對伽利略的判決是錯誤的。

對我們的教益

我們能從這些事得到什麼教益呢?值得留意的是,伽利略質疑的並不是聖經的內容,而是教會的主張。一位宗教作家評論說:「看來,我們從發生在伽利略身上的事學到的教訓是,教會在持守聖經真理方面不是過於嚴格,而是做得不夠。」教會容許希臘哲學滲入教會的教義,結果跟從了人的傳統而非聖經的主張。

這一切讓人想起聖經的忠告:「你們要當心,免得有人根據人的傳統,根據世人的膚淺想法,不以基督為依歸,用哲學和空虛騙人的話把你們擄去。」(歌羅西書2:8

在今天各教會裡,很多教徒仍然相信一些不符合聖經的哲學和學說。例如,他們接受達爾文的進化論,不相信創世記中上帝創造萬物的記載。這樣,教會就等於把達爾文變成了現代的亞里士多德,把進化論變成了教義。 *

聖經與科學事實協調一致

上述內容絕不是要反對人研究科學。事實上,聖經本身鼓勵我們,要通過研究上帝所創造的萬物來學習知識,要通過觀察大自然去了解上帝的各樣卓越特質。(以賽亞書40:26;羅馬書1:20)當然,聖經並不是一本教授科學知識的書。聖經向人顯明的,是上帝的標準和上帝對人類定下的旨意。另外,僅僅通過觀察萬物,我們無法深入了解上帝的特質,只有通過閱讀聖經,我們才能確切地認識上帝品格的各個方面。(詩篇19:7-11;提摩太後書3:16)儘管聖經的宗旨不是教導人科學知識,但書中每當提到大自然的一切,都準確無誤。正如伽利略曾說:「無論聖經還是大自然,都是上帝的旨意……科學真理和聖經真理從不相悖。」 請考慮以下幾個例子。

除了天體運行之外,宇宙的所有物質其實都受著自然法則支配,例如重力定律。在聖經以外,最早提到自然法則的是畢達哥拉斯,他認為宇宙中所有物體的運動都可以用數學計算來描述。兩千年後,伽利略、開普勒和牛頓終於證實,所有物質都受理性法則支配。

聖經中最早提到自然法則的地方見於約伯記(寫於約公元前1600年)。上帝問約伯:「你曉得天的律例 嗎?」(約伯記38:33)耶利米書(寫於公元前7世紀)也提到,耶和華「制定天地的定律 」。(耶利米書33:25)對於這些經文,聖經評注家羅林森說:「自然法則普遍存在於物質世界之中,對於這一點,聖經執筆者跟現代的科學家一樣確信不疑。」

約伯記提到自然法則的時間,比畢達哥拉斯早了約一千年。請留意,聖經提到自然法則的主要目的,並不僅是要闡明物質世界的一些事實,而是要讓人謹記,耶和華是萬物的創造者,是他制定了自然法則。(約伯記38:4,12;42:1,2

我們再考慮另一個例子:水的循環。簡單來說,水的循環過程是:水從海洋蒸發形成雲,雲變成雨或雪降到地面,最終又回到海洋。在聖經以外,留存至今的書籍中最早提到水循環的記載,見於公元前4世紀的著作。與此相比,聖經提到水循環的時間要早好幾百年。例如,公元前11世紀,以色列的所羅門王說:「江河全都往海裡流,海卻不滿。江河回到所出之處,好再出來。」(傳道書1:7

公元前800年左右,阿摩司先知(原本是個平凡的牧人和農夫)說,耶和華「呼喚海水,使水傾倒在地上」。(阿摩司書5:8)所羅門和阿摩司都沒有用複雜的科學術語,就準確地描述了水循環,只是各自角度略有不同。

聖經還提到,上帝「把大地懸在虛空之上」。(約伯記26:7)這節經文寫於約公元前1600年,當時人們的科學知識無疑非常有限。在這種情況下,要是有人認定,一件物體可以不受任何支撐而懸在空中,這個人就實在非同一般。正如前文所說,亞里士多德不相信宇宙是虛空的,而他生活的年代比約伯記寫作的年代要晚1200多年!

在寫聖經的時代,人們普遍接受的觀念,看似合理其實大謬不然,但聖經卻不受影響,始終準確無誤。這豈不令你驚嘆嗎?許多人經過仔細思考,看出聖經準確可靠,於是相信聖經是上帝啟示的話語。因此,明智的做法是,不要因為任何學說或理論跟聖經的看法並不一致,就立刻否定聖經的真實性。歷史上曾出現過很多哲學家,其中有些智力出眾,學問過人,但也只能顯赫一時,最終都歸於沉寂。惟有「耶和華的話語卻永遠長存」。(彼得前書1:25

[腳注]

^ 2段 公元前3世紀,希臘人阿利斯塔克提出太陽位於宇宙中心的理論。但他的理論沒有為人接受,因為人們較喜歡接納亞里士多德的學說。

^ 12段 關於這個問題的深入探討,請參閱《生命——從何而來?進化抑或創造?》第15章「為何有這麼多人接受進化論?」耶和華見證人出版。

[第6頁的附欄或圖片]

基督新教的看法

基督新教的宗教改革運動領袖也同樣大力反對日心學說。這些領袖包括馬丁·路德(1483-1546)、菲利普·梅蘭希頓(1497-1560)、約翰·加爾文(1509-1564)。路德曾這樣評論哥白尼:「這個傻瓜想推翻整個天文學」。

宗教改革家們反對日心學說,是因為他們只從字面去理解聖經的一些經文。例如,約書亞記第10章提到太陽和月亮「停住」。 *為什麼宗教改革家對地心學說堅信不疑呢?《伽利略的錯誤》一書解釋說,宗教改革運動雖然使基督新教脫離了羅馬天主教,卻未能使之從根本上擺脫亞里士多德和托馬斯·阿奎那的影響。無論是天主教徒還是基督新教徒,都同樣接受這兩個人的觀點。

[腳注]

^ 28段 從科學上來說,我們平常所用的「日出」和「日落」這樣的說法是不正確的。但站在地球的角度來看,這些說法是準確的,也受人認可。同樣,約書亞並不是從天文學的角度談論事情,他只是把自己看到的情況如實記錄下來而已。

[圖解]

馬丁·路德

約翰·加爾文

[鳴謝]

From the book Servetus and Calvin, 1877

[第4頁的圖片]

亞里士多德

[鳴謝]

From the book A General History for Colleges and High Schools, 1900

[第5頁的圖片]

托馬斯·阿奎那

[鳴謝]

From the book Encyclopedia of Religious Knowledge, 1855

[第6頁的圖片]

牛頓

[第7頁的圖片]

聖經在3000多年前就提到水的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