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內容

跳到目錄

絕望中的曙光——一個在難民營舉行的大會

絕望中的曙光——一個在難民營舉行的大會

絕望中的曙光——一個在難民營舉行的大會

卡庫馬難民營位於肯尼亞北部,靠近蘇丹邊境,那裡土壤極為乾旱,日間溫度高達攝氏50度。營裡住了超過八萬六千個難民,族群之間暴力事件經常發生,很多人都感到生命了無希望。可是,有些難民卻得見人生的曙光。

難民營裡住了幾個耶和華見證人,他們都是熱心的王國宣揚者,附屬於洛德瓦爾的一群會眾。這群會眾位於難民營以南120公里,人數不多,跟毗鄰的會眾相距八小時的車程。

難民營不許難民自由出入,因此,每當耶和華見證人舉行大會,許多難民都不能參加。見證人於是在卡庫馬難民營裡安排一個特別大會日。

北上伸援手

埃爾多雷特鎮位於難民營以南480公里,那裡有15個耶和華見證人不辭跋涉,前往乾旱的北方出席這個大會。同行的還有一個聖經學生,他更借出自己的小型客車和司機。他們這樣做,是因為渴望能夠鼓勵和強化弟兄姊妹。

一個清涼的早上,他們從肯尼亞西部的山區出發,沿著崎嶇不平的上坡路,穿過農田,越過森林,再往下駛進炙熱的沙漠灌木林。沿途見到山羊群和駱駝群在貧瘠的土地上吃草,或是身穿傳統部落服裝的土著走過,身上大多帶著弓、箭和棍棒。經過11個小時的車程,他們抵達了洛德瓦爾。那是個氣候炎熱、遍布灰塵的地方,人口接近兩萬。接受過當地見證人的熱烈歡迎之後,他們決定早點睡覺休息,好恢復精力參與整個週末的忙碌活動。

第二天早上,他們遊覽附近的觀光勝地。肯尼亞最大的湖——圖爾卡納湖,自不可錯過!圍繞湖的四周,是綿延許多公里的沙漠灌木叢。湖水含鹼性,在湖裡聚居的鱷魚,數目是全世界最多的。湖岸人煙稀少,居民都靠這個湖維持生計。到了晚上,他們出席當地會眾的傳道訓練班和傳道工作聚會,享受了一段美好時光。當地有一個漂亮的王國聚會所,於2003年建成,是耶和華見證人在資源短缺的地區進行的建築工程之一。

特別大會日

特別大會日定於星期日舉行。洛德瓦爾會眾的成員和來訪的見證人獲准在早上8時之前進入難民營,因此大家都渴望能早點到達。他們駛上那三彎九轉的路,穿越不毛之地,向蘇丹邊境進發。一路上,但見群山巍然聳立,在空中留下參差不齊的輪廓。到了卡庫馬村,眼前景物一下子變得豁然開朗。那裡下過雨,通往難民營的泥路有好些地方都被水淹了。難民營裡的住所都是用泥磚砌的,上面蓋著用鐵皮或油布做的屋頂。埃塞俄比亞人、索馬里人、蘇丹人和其他種族的人,都各有居住的區域。這天,遠道而來的見證人受到難民們的熱烈歡迎。

大會的會場是一個訓練中心,牆上繪畫了營內的非人生活,但這天會場裡卻彌漫著樂觀的精神,人人都滿懷希望。大會的演講全都以英語和斯瓦希里語發表。有些講者通曉這兩種語言,甚至能自己口譯演講的內容。大會頭一個演講的題目是「要察驗自己的心」,講者是一個住在難民營的弟兄,他來自蘇丹。大會的其餘節目都由外來的長老擔任。

浸禮是每個大會的重要環節。浸禮演講到了尾聲,聽眾的目光都投向惟一一個站在受浸者席上的人,就是吉爾伯特。由於家鄉在1994年發生種族大屠殺,他和父親一起逃難。起先,他們到了布隆迪,以為在那裡會安全,但不久就發覺生命仍然受威脅。吉爾伯特輾轉逃往扎伊爾、坦桑尼亞,有時還要躲在森林裡。最後,他來到了肯尼亞。當講者說歡迎他加入會眾,成為基督徒弟兄時,許多人的眼裡都不禁泛起淚光。接著,講者向他提出了兩個問題。吉爾伯特站在參加大會的95人面前,清晰肯定地回答說:「恩代約!」,即斯瓦希里語「是!」的意思。舉行大會前,他和一些弟兄挖了一個小水池,裡面鋪上油布。那塊油布原本就是他在營內的住所的屋頂。大會那天早上,他又獨個兒一桶一桶地往水池倒水,可見他真的很想受浸呢!

下午的其中一個主要節目,是講述淪為難民的見證人所遇到的獨特經歷。一個弟兄憶述他怎樣主動跟一個在樹下歇息的男子攀談。

「你認為是不是什麼時候 坐在樹下,都是安全的呢?」

男子答道:「是呀。」接著又說:「不不不,晚上不安全。」

弟兄就向他念出彌迦書4:3,4的經文:「人人都坐在自己的葡萄樹下和無花果樹下,不受驚嚇。」然後說:「你看,在上帝建立的新世界裡,我們什麼時候 都安全。」那個男子接受了一本研經讀物。

一個到卡庫馬參加大會的姊妹,最近失去了三個至親。談到難民營的弟兄,她說:「這裡雖然充滿著難題,弟兄們的信心卻堅定不移。他們生活在一個愁雲慘霧的地方,卻能夠歡歡喜喜地事奉耶和華,跟上帝享有和好的關係。我也受到激勵,決心促進和睦,好好事奉耶和華。我還有什麼理由要抱怨呢!」

轉瞬間,特別大會日就來到尾聲。在最後的演講中,講者指出,有來自八個國家的代表出席了這次大會。一個住在難民營的見證人說,儘管這個世界分崩離析,耶和華見證人卻精誠團結、彼此相愛,是真正的基督徒弟兄團體,這次大會在在證明了這一點。(約翰福音13:35

[第25頁的附欄或圖片]

蘇丹流浪兒

自從蘇丹在1983年爆發內戰,已有五百萬人因此喪失家園,其中大約二萬六千人是跟家人失散了的兒童。在這批兒童當中,有幾千個逃到埃塞俄比亞的難民營,並在那裡逗留了三年左右。後來,他們被強迫離開,於是又徒步走了一年,回到蘇丹,再前往肯尼亞北部。除了路程艱苦,他們還要遭受士兵和強盜的搶掠、疾病的傷害、野獸的襲擊,所以只有半數孩子可以倖存。卡庫馬難民營中的難民,大部分就是這些孩子。救援組織把這些孩子叫做「蘇丹流浪兒」。

現在,卡庫馬難民營收容了許多不同國家的難民,例如蘇丹、索馬里、埃塞俄比亞等。剛抵達的難民,首先獲發基本物料和一塊油布,用來搭住所和蓋屋頂。每個難民一個月獲分配食物兩次,每次大約是6公斤麵粉、1公斤豆,以及一些鹽和食油。很多難民會用部分配給品去換取其他必需品。

有些蘇丹流浪兒已經跟家人團聚,有些就到了其他國家定居。然而,根據難民安置辦事處的資料,「還有幾千個兒童仍然住在卡庫馬難民營,他們生活在到處都是灰塵和蒼蠅的環境中,要幾經艱苦才能獲得足夠的食物和教育機會」。

[鳴謝]

Courtesy Refugees International

[第23頁的地圖]

(排版後的式樣,見出版物)

肯尼亞

卡庫馬難民營

圖爾卡納湖

洛德瓦爾

埃爾多雷特

內羅畢

[第23頁的圖片]

難民營的生活環境相當惡劣

[第23頁的圖片]

卡庫馬難民營的難民獲分配食用水

[第23頁的圖片]

肯尼亞的見證人不辭跋涉,前往北方鼓勵他們的弟兄

[第24頁的圖片]

一個當地的特別先驅發表演講,內容由一個海外傳道員口譯出來

[第24頁的圖片]

浸禮池

[第23頁的圖片鳴謝]

分配食用水和卡庫馬難民營:Courtesy Refugees Internatio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