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內容

跳到目錄

金錢與道德——歷史的教訓

金錢與道德——歷史的教訓

金錢與道德——歷史的教訓

1630年4月7日,大約四百人乘坐四艘船,從英格蘭起程前往美洲。他們當中許多人受過良好教育,—有些人是成功的商人,—有些人甚至是英國的國會議員。當時英國的經濟不景氣,—又正值歐洲的「三十年戰爭」(1618-1648),民生更加凋敝,於是這些人離開家鄉,告別親友,放棄生意,到國外去尋找更好的發展機會。

不過,這群滿懷希望的人並不是些善於鑽營的投機分子,而是虔誠的清教徒 *,為逃避宗教迫害而遠走他鄉。他們的真正目標是建立一個敬神的社會,使自己和子孫後代都能在不違背聖經原則的前提下,過上富足的生活。他們在馬薩諸塞的塞勒姆登陸後不久,在沿岸的一小片土地上定居下來,並給新家園起名為波士頓。

金錢與道德難以兼顧

這群人的領袖約翰·溫思羅普擔任聚居地的總督,致力於增加各人的財富,謀求大眾的利益。他希望人們既擁有財富,又遵守道德準則。但這是很難做到的。溫思羅普預料會遇到種種困難,就向他的同胞詳述在敬神的社會中,財富所起的作用。

像其他清教徒領袖一樣,溫思羅普相信,追求財富本身並沒有什麼錯。他認為,財富的主要作用在於幫助別人。因此一個人擁有的財富越多,能做的善事就越多。歷史家帕特里夏·奧圖爾說:「財富這東西令清教徒困擾不已。財富既是上帝所賜的福分,又使人容易變得自高自大……並引誘人順應肉體的慾望,犯各種罪。」

為了防止財富和奢華的生活滋生種種罪惡,溫思羅普勸勉人要克己禁慾,凡事節制。他還試圖強迫人們表現敬虔的行為和彼此相愛。但是,他的努力很快就跟其他人牟取私利的態度發生衝突。與溫思羅普觀念不同的人批評他用高壓手段干預他們的私事。有些人就鼓動民眾,要選舉議會參與決策。有些人則乾脆搬到附近的康涅狄格,好追求自己的利益。

奧圖爾說:「機會、繁榮和民主是馬薩諸塞清教徒生活的強大動力。清教徒因此野心勃勃,溫思羅普建立敬神社會的理想也隨之幻滅。」1649年,溫思羅普去世,享年61歲,死時幾乎身無分文。他管轄的殖民地歷盡艱難,但終於存留下來。不過,溫思羅普在有生之年從未能見到自己的夢想成真。

前仆後繼

溫思羅普雖死,但還有很多人像他一樣,夢想能在一個更好的社會裡生活。每年,千千萬萬人從非洲、東南亞、東歐和拉丁美洲移居國外,希望過上更好的生活。宣稱傳授致富秘訣的書籍、研討會和網站年年層出不窮,有些人就是因看過聽過這些宣傳,才萌生出國的念頭的。無疑,很多人仍然像溫思羅普一樣,希望既獲得財富,又不致放棄道德原則。

老實說,結果令人失望。追求財富的人,最終常常為了物質利益而犧牲道德原則,有時甚至放棄信仰。有鑑於此,你也許會問:「一個人可以按照道德原則生活,而又發財致富嗎?將來會有一個敬神的社會,在物質和屬靈方面都富足嗎?」聖經能回答這些問題,讀讀下篇文章就見分曉。

[腳注]

^ 3段 清教徒這個名稱用來指16世紀英國聖公會裡的基督新教徒,他們試圖從教會中清除羅馬天主教的一切影響。

[第3頁的圖片鳴謝]

船隊:The Complete Encyclopedia of Illustration/J. G. Heck; Winthrop: Brown Broth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