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內容

跳到目錄

對的事就要去做

對的事就要去做

人物生平

對的事就要去做

哈頓·桑德森自述

有一次,耶穌告訴他的門徒:「你們既然知道這些事,要是遵行,就有福了。」(約翰福音13:17)有時候,我們雖然知道什麼是對的,但要做出來卻相當困難。我已經80多歲,做過40年的海外傳道工作,一生的經歷讓我看出耶穌的話千真萬確。我們按照上帝所說的去做,就會得到真正的快樂。讓我解釋一下為什麼我有這樣的體會吧。

1925年,我三歲的時候,父母在我們家鄉澳大利亞的紐卡斯爾聽了一個聖經演講,講題是「現今活著的千百萬人會永遠不死」。母親確信她找到了真理,並開始經常參加基督徒聚會。然而,父親對真理的興趣很快就消失了,他還反對母親的新信仰,威嚇說如果她不肯放棄信仰,就會離開我們。母親很愛父親,也希望保全這個家,但她知道服從上帝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決心做上帝看為對的事。(馬太福音10:34-39)父親真的走了,此後我偶爾才能見他一面。

我很欽佩母親當初能這樣忠於上帝。她所作的決定,使我和姐姐比拉一生過得快樂滿足,得到許多屬靈的福分。我們從中學到一個重要的道理:要努力去做自己知道是對的事。

信心的考驗

聖經研究者(耶和華見證人當時的名稱)常常幫助我們一家。外祖母搬來跟我們一起住,還接受了聖經真理。母親和外祖母經常一起傳道,形影不離。她們儀表高雅,待人友善,深得別人尊敬。

在那段日子,一些比我年長的基督徒弟兄特別照顧我,也給我很有用的訓練。不久,我就學會用見證卡向住戶傳達簡短的聖經信息。我也使用便攜式留聲機播放聖經演講的錄音,以及跟其他人一起掛著標語牌在鎮上的主要街道列隊遊行。這類型的見證工作對我來說很不容易,因為我很懼怕人。然而,我決心要做自己知道是對的事。

畢業後我進了一家銀行,需要經常到新南威爾士州不同的分行工作。這個州的見證人不多,幸好之前所受的訓練發揮作用,幫助我堅守信仰。母親也寫信鼓勵我,使我在靈性上受到強化。

母親的鼓勵來得十分適時。當時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我被徵召到軍隊服役。銀行經理是教會的活躍分子,也是本地的軍方司令。我向他解釋自己的基督徒中立立場後,他向我發出最後通牒——要麼放棄信仰,要麼離開銀行!最關鍵的時刻到了,我要去本地的軍隊徵募中心報到。經理也在那裡,我走近登記處的櫃台時他直盯著我,彷彿有好戲上演。我拒絕簽署入伍文件,登記處的官員立時變得很不友善。氣氛十分緊張,但我決心要做對的事,而耶和華也幫助我保持冷靜,堅守立場。後來我知道有些暴徒正在找我,就迅速收拾東西,搭了下一班火車離開。

回到紐卡斯爾後,我和另外七個拒絕參軍的弟兄上法庭受審。法官判我們入獄三個月,其間要服苦役。牢獄生涯並不愉快,然而做對的事總會帶來獎賞。獲釋後,我獄中的同房希爾頓·威爾金森弟兄聘請我在他的照相館工作。在那兒我結識了梅洛迪,她是照相館的接待員,也是我後來的妻子。我在獲釋後不久受浸,表明自己獻身給耶和華。

追求全時服務

婚後,我和梅洛迪在紐卡斯爾開了一家照相館。很快我們就忙得透不過氣來,連健康和靈性也受到影響。現在是中央長老團成員的特德·傑拉斯弟兄,那時候在耶和華見證人的澳大利亞分部服務。有一次,傑拉斯弟兄跟我們談到我們的屬靈目標。那次交談之後,我們決定賣掉照相館,簡化自己的生活。1954年,我們買了一輛小型活動房屋車,  並搬到維多利亞省的巴拉臘特市做先驅,全時宣揚王國好消息。

我們在巴拉臘特市一個人數不多的會眾服務。耶和華賜福給我們,不到18個月,參加聚會的人數就從17迅速增加到70。後來,分部邀請我們到南澳大利亞省從事探訪會眾的工作。接著三年,我們常常在阿德萊德市和盛產葡萄酒、水果的默里河兩岸探訪會眾。這樣的生活跟過往多麼不同!能跟親愛的弟兄姊妹一起工作,的確是賞心樂事。我們決心做對的事,因而得到很大的獎賞!

海外傳道

1958年,我們告訴澳大利亞分部,表示希望參加那一年在紐約市舉行的「上帝的旨意」國際大會。分部在回信裡附上基列學校的申請表。基列學校設於美國,專門培訓海外傳道員。當時我們都三十好幾了,以為自己已經超過基列學校的入學年齡。不過,我們還是寄出了申請表,並且獲邀成為第32屆的學生。課程到了一半,我們收到通知,得悉將要前往的海外傳道地區是印度,十分驚訝。我們起初有點擔心,但由於希望做對的事,所以還是欣然接受了這個任務。

1959年的一天清晨,我們坐船抵達孟買。碼頭上橫七豎八地躺著幾百個正在睡覺的工人,空氣中彌漫著一些怪味。太陽徐徐升起,發出一種以往我們從沒有領教過的熱力,我們可以想像到往後的生活會是怎樣的滋味。前來接船的是另一對海外傳道員夫婦,林頓·道爾和妻子珍妮,他們曾跟我們一起在巴拉臘特做先驅。我們跟著道爾夫婦到了市中心附近一座公寓,並上樓進了一個擁擠的房間。那是印度的分部辦事處和伯特利所在的地方,住了六個伯特利志願工人。埃德溫·斯金納弟兄從1926年起就在印度做海外傳道員,他建議我們在前往傳道地區前,先買兩個帆布行李箱。這種行李箱什麼東西都放得進去,在印度的火車上很常見,也是我們日後旅程中的好幫手。

坐了兩天火車後,我們到達傳道地區——馬德拉斯省(現稱泰米爾納德邦)南部的蒂魯吉拉伯利市,那裡有25萬人口。我們跟三個當地的特別先驅一起傳道,生活非常簡樸。有一次,口袋裡剩下的錢不到4美元。最後錢還是用光了,但耶和華沒有離棄我們。有個聖經學生借錢給我們,讓我們租到一個可以用來居住和舉行聚會的地方。另一次,我們的食物快吃完的時候,一個善心的鄰居送來他自己做的咖喱。咖喱很好吃,只是太辣了,我吃了直打嗝!

傳道的情況

在蒂魯吉拉伯利,有些人能說英語,但大部分人都說泰米爾語。於是,我們努力學習用泰米爾語說簡短的傳道介紹詞,因而得到很多當地人的尊重。

我們十分喜歡逐戶傳道。印度人天性好客,大多會請我們進屋吃點心。我們對此十分感激,因為當地的溫度經常高達攝氏40度。談到正題前,禮貌的做法是先聊聊家常。住戶常常這樣問我和太太:「你們是哪裡人?」「有孩子嗎?」「為什麼沒有?」說到這裡,他們通常會建議給我們介紹一個好醫生!我們倒不介意,因為可以趁機會介紹自己和解釋聖經教育的重要。

我們接觸到的大部分是印度教徒,他們的信仰和基督教有很大分別。我們沒有就複雜的印度教哲學跟他們辯論,卻只傳講上帝王國的好消息,這樣做效果相當不錯。不到六個月,就有將近二十人開始到海外傳道員之家參加聚會,其中一個是土木工程師,叫納拉坦比。他和兒子維賈雅拉揚後來幫助了大概五十人成為耶和華見證人。維賈雅拉揚也曾經在印度分部服務。

馬不停蹄

抵達印度後不到六個月,我成為該國第一個正式的區域監督。我要探訪印度各地的會眾和九個不同語言的小組,也會負責組織大會,工作的確十分艱巨。我們把足夠六個月用的衣物和器材塞進三個錫製的大箱子和那兩個可靠的帆布行李箱,然後坐火車去馬德拉斯市(現稱金奈)。我所負責的區域幅員廣大,邊界就有6500公里那麼長,所以我們老是在趕路。有一次,我們在星期天剛參加完南部城市班加羅爾的大會,接著那週就要北上喜馬拉雅山山腳的大吉嶺參加另一個大會。去大吉嶺的路程有2700公里,途中要換五趟火車。

在探訪會眾的早期,我們喜歡播放《新世界社會的活動》這部影片,讓人認識耶和華地上組織的規模和活動。每次播放,通常有數百人觀看。 有一次, 我們向路旁一群人播放影片。放映期間,天邊的烏雲聚攏起來, 迅速向我們逼近。由於之前有一次觀眾因為影片中斷播放而騷動起來,所以這次我決定繼續放映,不過加快了播放的速度。幸好,開始下雨時,影片已經順利播完。

接著幾年,我和梅洛迪走遍印度大部分地區。每個地區都各有獨特的食物、服裝、語言和風景,我們覺得自己好像到了許多不同的國家。耶和華創造的事物是多麼的千變萬化!印度的野生動物同樣種類紛繁。有一次,我們在尼泊爾的森林露宿時,看見一隻雄赳赳的大老虎。這讓我們更嚮往樂園的生活,到時人類和動物會和平共處。

跟從組織的安排

在那段日子,印度的會眾需要作出調整,好跟耶和華組織的安排更加一致。在有些會眾,男女分開坐在聚會所的兩邊。聚會很少準時開始。在某個地方,需要有人大聲搖鈴,召喚傳道員參加聚會。有些地方的傳道員看見太陽到了天空的某個位置,才慢慢步入聚會所。大會不是定期舉行的,也沒有監督經常奉派探訪會眾。弟兄們願意做對的事,但他們需要接受訓練。

1959年,耶和華的組織創立了王國職務訓練班。訓練班在全球各地舉行,幫助分區監督、特別先驅、海外傳道員和會眾的長老符合聖經的要求,好好負起自己的職責。1961年12月,印度首次舉行訓練班,我擔任導師。訓練班的成效漸漸顯露出來,全國各地的會眾都有明顯的進步。弟兄一知道什麼是對的,上帝的靈就推動他們把對的事做出來。

組織舉辦的大會對弟兄發揮了激勵和團結的作用。1963年,在新德里舉行的「永遠好消息」國際大會令人印象深刻。全國各地的見證人從幾千公里外前來參加大會,很多人甚至為此花掉畢生的積蓄。有583個來自27個其他地區的代表也來參加這個大會。當地的見證人第一次能夠跟那麼多國外的弟兄姊妹交往。

1961年,我和梅洛迪獲邀加入孟買的伯特利家庭,後來我成為分部委員會的成員。之後,我也獲得其他服務機會。有許多年時間,我在亞洲一些地區和中東做海外特訪監督。在這些地區,不少國家的傳道工作受到限制,當地的傳道員必須「像蛇一樣謹慎,像鴿子一樣清白無邪」。(馬太福音10:16

擴展和改變

1959年,我們首次抵達印度時,境內有1514個傳道員。今天,傳道員的數目已經超過2萬4000人。由於工作不斷擴展,伯特利搬遷了兩次,新址都在孟買或孟買附近。2002年3月,伯特利家庭遷進一座新蓋的綜合大樓,大樓位於印度南部的班加羅爾附近。目前有240個伯特利成員在這座現代化大樓裡工作,他們翻譯的聖經書刊有20種語言之多。

我和梅洛迪都渴望搬到班加羅爾,但由於身體不好,我倆不得不在1999年返回澳大利亞。現在我們是悉尼伯特利家庭的成員。我們雖然已經離開了印度,但仍然很愛那裡的朋友和屬靈兒女,每次收到他們的來信都十分高興。

回顧過去五十多年的全時服務,我和梅洛迪都感到心滿意足。我們曾經用照片幫助別人留下影像,但是幫助人留在上帝的記憶裡卻有價值得多。我們決心把上帝的旨意放在生活的首位,結果得到多麼豐盛的一生!不錯,我們做上帝說是對的事,就會得到真正的快樂!

[第15頁的地圖]

(排版後的式樣,見出版物)

印度

新德里

大吉嶺

孟買

班加羅爾

馬德拉斯(現稱金奈)

蒂魯吉拉伯利

[第13頁的圖片]

哈頓和梅洛迪,攝於1942年

[第16頁的圖片]

1975年,印度的伯特利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