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顧病入膏肓的人
照顧病入膏肓的人
「當我知道媽媽的病是治不好時,我簡直沒法相信。我非常傷心,很難接受我深愛的媽媽快要死去。」——加拿大的格蕾斯
親人患了不治之症,親屬朋友都會很難過,甚至不知道可以做些什麼。有些人也許猶豫該不該讓病人知道實情。有些人懷疑,要看著病人受苦,看著他被病痛折磨得失去尊嚴,自己究竟會不會受得住。許多人擔心,到了病人臨終的時候,自己不知道該說什麼做什麼。
聽到親人身染重病,你該怎樣面對?在親人遭受患難的日子,你可以怎樣顯出真情,從而給予支持和安慰呢?(箴言17:17)
自然反應
親人得了重病,感到難過是自然反應。醫生雖然經常接觸垂危的病人,也經常看見病人死去,但目睹病入膏肓的人身心飽受折磨,他們不時也會感到不安,甚至無能為力。
看到親人飽受病痛煎熬,你可能也難忍心裡的悲痛。奧莎住在巴西,她妹妹病入膏肓,奧莎說:「看著自己深愛的人常常在疼痛中折騰,多麼難受!」忠心的男子摩西看到姐姐患了痲瘋病,也哀求上帝:民數記12:12,13)
「上帝啊,求求你!求你醫好她!」(耶和華是憐恤人的上帝,他照自己的形像創造人,因此我們看見親人飽受病痛折磨時會感到悲傷難過。(創世記1:27;以賽亞書63:9)耶和華對人類受苦有什麼感覺呢?請想想耶穌的反應就知道了,因為他完美地反映他父親的品格。(約翰福音14:9)耶穌看到人被病痛折磨,就「動了憐憫的心」。(馬太福音20:29-34;馬可福音1:40,41)上一篇文章談到,耶穌的朋友拉撒路死了之後,耶穌看見拉撒路的親友因拉撒路死去而悲痛欲絕,就十分難過,「不禁掉下淚來」。(約翰福音11:32-35)事實上,聖經把死亡描述為仇敵,並應許不久就不再有疾病和死亡。(哥林多前書15:26;啟示錄21:3,4)
聽到親人病重垂危的壞消息,你可能很想責怪別人,這是可以理解的。瑪爾塔·奧爾蒂斯醫生寫了一篇關於照顧垂危病人的論文,她提出以下的勸告:「不要因為病人的情況責怪任何人,包括醫生、護士和你自己。這樣做只會令大家的關係緊張,以致不能集中精神做真正重要的事,就是照顧垂危病人的需要。你可以做些什麼去幫助親人面對惡疾,甚至死亡呢?
不要讓病情妨礙你對病人的關注
首先,不要著眼於病人日漸衰敗的身體或不斷改變的容貌,要著眼於病人本身。
你可以怎樣做呢?薩拉是護士,她說:「我跟病人一起看他活力充沛時的照片,留心聽他憶述自己的經歷。這讓我記得他的生平事跡和他做過的事,而不是只著眼於他目前的情況。」安-凱瑟琳也是護士,讓她說說自己怎樣沒有讓病人的情況妨礙她關注病人:「我注視著病人的眼睛,同時集中精神改善他的情況。」《照顧臨終的人——怎樣給他們希望、安慰和愛》(英語)說:「看見親人因患病或意外而容貌不斷改變,感到不安是很普遍的事。在這些情況下,最好是注視著他那雙永遠不變的眼睛,棕色也好、綠色也好、藍色也好。」
要這樣做,我們必須有自制力和決心。喬治是基督徒會眾的監督,他經常探訪那些病入膏肓的人,他說:「我們對朋友的愛必須勝過對疾病的恐懼。」如果你把注意力集中在病人身上而不是他的病,這對你和患病的親人都有好處。伊馮娜曾照顧患了癌症的孩童,她說:「你意識到自己能夠幫助病人保持尊嚴,就不會在意他的身體越來越差。」
要敏於聆聽
對於探望病重垂危的人,即使是自己深愛的人,人們可能有點猶豫。為什麼呢?因為他們擔心,看見病人的時候不知道該說什麼。安-凱瑟琳最近照顧一個垂危的朋友,她指出就是不說話也有好處。她說:「安慰不是只用言語來表達的,我們的表情、態度、一舉一動都可以發揮安慰作用。拉把椅子在床邊坐下;靠近他握住他的手;他說出自己的感覺時,我們沒有忍住眼淚,都一一表明我們關心他。」
你的親人很可能需要傾訴,需要坦誠地跟你談談。可是,病人往往看出你會感到不安,所以不敢談論嚴肅的個人問題。家人和懷著好意的朋友可能也避免談論病人關注的問題,甚至不讓他知道自己的病情。隱瞞真相會有什麼結果呢?一個經常接觸臨終病人的醫生說,隱瞞真相,「病人就會失去一個寶貴的機會,學會接受自己的病,並跟人談論自己的情況」。因此,只要病人願意,就應該讓他坦誠地談論自己的情況,甚至談及自己可能會死去。
上帝古代僕人面對死亡威脅的時候,都會向耶和華上帝表達內心的恐懼。例如,希西家王39歲的時候,知道自己快要死了,也向上帝訴說心裡的悲痛。(以賽亞書38:9-12,18-20)同樣,患了重病、無法康復的人,看見自己的生命快要結束,他們也需要表達自己的哀傷。他們可能有許多個人目標,例如:到某些地方旅遊;結婚和生兒育女;看著孫兒女長大;擴大對上帝的服務,現在這些目標都化為泡影,他們也許感到很灰心。他們或許也擔心家人和朋友會因為不知道怎樣應對而避開他們。(約伯記19:16-18)他們害怕要受很多苦, 害怕身體機能失控,也害怕彌留之際沒有人陪著他們,這些憂慮同樣加重了他們的精神負擔。
安-凱瑟琳說:「讓病人表達自己的看法,不打斷他的話,不妄下結論,也不要說他的恐懼是不必要的,這是很重要的,也是知道他的感覺、願望、恐懼和期望的最好方法。」
認識病人的基本需要
病人的痛苦可能會因為治療的副作用而加劇,這也許讓你感到非常難過,以致忘了病人的基本需要:病人必須自己做決定。
在一些國家,家人也許為了保護病人,不讓他知道自己的病況,甚至沒有徵詢病人意見就為他決定採用哪種療法。在另一些國家,可能出現不同的情況。例如,男護士傑里說:「探病的人有時喜歡站在病床前談論病人的情況,彷彿他不在那裡似的。」無論是哪種情況,這樣的做法都是剝奪了病人的尊嚴。
病人的另一項基本需要是希望。在醫療條件好的國家,找到有效的療法就意味著有希望。米歇爾的媽媽患癌症而且復發了三次,米歇爾一直支持媽媽,她說:「每次媽媽想試試別的療法或者諮詢其他專家,我就幫忙查找資料。我意識到我要面對現實,但同時要說積極的話。」
要是治療無望,那又該怎麼辦呢?不要忘記,病人需要自在地談論死亡。上文提到的基督徒會眾監督喬治說:「讓病人知道他快要死去是很重要的,因為這樣病人就可以在死去之前作好一些必須的安排。」作好這些安排,病人就會覺得完成了要做的事,不用擔心日後加重別人的負擔。
誠然,要討論這些事並不容易。不過,這樣坦誠的交談是一個好機會,讓大家能夠表達深摯的感情。病人也許想冰釋前嫌、懺悔或請求寬恕。這樣的交流能將你跟病人的關係提升到新水平,使你們更加親密。
安慰臨終的人
一個人的生命快要結束,你可以怎樣安慰他呢?上文提到的奧爾蒂斯醫生說:「讓病人提出最後的心願。認真聽他說話,盡可能滿足他的要求,要是做不到,就要坦誠地告訴他。」
病人在臨終時也許很想聯絡上那些自己最愛的人。喬治說:「要幫助病人跟親愛的人聯絡,即使病人沒有氣力,也可以安排簡短的對話。」就算只能打個電話,他們也可以彼此鼓勵,還可以一起禱告。加拿大女子克莉斯蒂娜的三個親人相繼死去,她憶述:「他們越接近死亡,就越需要基督徒同工為他們禱告。」
你應該害怕在親人面前哭泣嗎?不應該。如果你流淚,無形中你讓臨終的人有機會安慰你。《照顧臨終的人》這本書說:「受到臨終的人安慰是感人至深的經歷,安慰別人對臨終的人來說是極其重要的。」通過安慰別人,這個長期受到別人關愛的人能夠再次看出,自己是個親愛的朋友、仁愛的父親或母親。
由於環境的緣故,你也許不能在親人臨終的時候留在他身邊,這是可以理解的。可是,假如你能夠在醫院或在家裡陪伴病人,要握住他的手直到他死去。病人去世前你可以對他說一些以往很少說的話,表達你對他的關愛。即使病人沒有什麼反應,也要跟他說再見,告訴他你很愛他和希望在復活的時候跟他重聚。(要是你能善用這些最後的時刻,你就不會在將來感到遺憾。事實上,日後回想起這些感人的時刻,你可能會大感安慰。因此,要表明自己是個能夠「共患難」的真朋友。(箴言17:17)
[第27頁的精選語句]
要把注意力集中在病人身上而不是他的病,這對你和患病的親人都有好處
[第29頁的附欄或圖片]
尊重病人意願的方法
許多國家都設法維護病人的權益,讓垂危病人能夠安靜而有尊嚴地死去。一份填妥的《醫療預前指示》是維護病人權益的有效工具。病人可以選擇在家裡或在臨終關懷醫院去世,他的權利都會受到尊重。
《醫療預前指示》能發揮以下功用:
• 促進醫生和病人親屬的溝通
• 親屬無需為病人作決定,從而減輕了他們的負擔
• 可能減少不必要、無效的、副作用極大或很昂貴的療法
有效的《醫療預前指示》至少包含以下資料:
• 醫療代理人的全名
• 如果病情急轉直下,你會接受或拒絕哪些療法
• 如果有醫生知道你的意願,可能的話,也寫下他的名字
[第26頁的圖片]
集中留意病人的生平事跡,而不是只著眼於病人目前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