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內容

跳到目錄

提姆加德——出土古城揭露一個政治陰謀

提姆加德——出土古城揭露一個政治陰謀

在1765年,一個勇敢的蘇格蘭探險家詹姆斯·布魯斯來到阿爾及利亞的沙漠,在那裡發現了一個半埋在黃沙之中的建築物。布魯斯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那是一座古羅馬時代的凱旋門!當時,他還不知道自己的腳底下,埋藏著古羅馬帝國在北非興建的最大的一座古城。這座古城就是薩穆加迪,現稱提姆加德。

一百多年後,即1881年,法國的考古學家開始挖掘提姆加德的遺址,發現這座古城保存得相當完好。雖然提姆加德位於荒蕪的沙漠地帶,但考古學家指出,這個城曾經十分繁華,城內的居民過著舒適奢華的生活。為什麼羅馬人要在這個不毛之地興建一座殖民城市呢?我們可以從這個古城和城內的居民學到什麼鑑戒?

一個政治陰謀

公元前1世紀,羅馬帝國把領土擴展至北非,可是遭到當地一些遊牧部落的頑強抵抗。於是,奧古斯都第三軍團的士兵在今天阿爾及利亞北部的廣闊山區建造了許多營寨和哨所。後來,羅馬人改變策略,試圖化解當地人的敵意,方法就是建造提姆加德城。

羅馬人興建這座城,名義上是給退伍軍人居住,但真正目的是要減低當地部落的抵抗情緒。他們的計劃很成功,提姆加德的舒適生活很快就吸引住那些前來賣東西的當地人。由於只有羅馬公民才能住在提姆加德,許多當地人為了使自己和子孫得到羅馬公民的身份,都自願在羅馬軍團服役25年。

有些非洲人不滿足於只成為羅馬公民,他們還在提姆加德和其他殖民城市得到顯赫的地位。羅馬政府為了同化當地人而施行的這個手段非常有效,提姆加德建城後短短50年,大部分居民已是北非人了。

拉攏人心的手段

市集、柱廊和店鋪的遺址

羅馬人為什麼能在那麼短的時間內就成功拉攏了當地人呢?一個原因是,他們把羅馬政治家西塞羅提倡的平等理念,實踐在他們的治城政策中,比如把土地平均分配給退伍軍人和非洲裔的公民。此外,羅馬人的城市規劃也做得很好,井然的街道把提姆加德城區劃分成整齊的方塊,每個方塊都是20米乘20米(65英尺乘65英尺)。城內的土地規劃既公平也有條理,無疑也是吸引當地人的一個特色。

跟許多其他羅馬城市一樣,提姆加德也有一個廣場,居民喜歡在有集市的日子,到那裡消遣或打聽最新的消息。在炎熱乾燥的日子,居民可以走在柱廊裡,不用受烈日暴曬。他們也可以在免費的公眾澡堂裡泡一泡,鬆弛一下,或在水泉旁邊休息,跟朋友聊天。對那些住在附近乾旱山區的人來說,這樣的生活肯定是他們渴望得到的。

一個墓碑,頂部的浮雕是個三合一神

在籠絡人心方面,城內的露天劇場也發揮很大的作用。這個劇場有超過3500個座位,昔日曾擠滿了從提姆加德和鄰近城鎮來的觀眾。在台上,演員所演的戲劇渲染色情和暴力,充分展示羅馬人的淫穢口味。

宗教也是個很有效的同化手段。在提姆加德的澡堂,地板和牆壁上都有色彩斑斕的鑲嵌畫,圖畫中描繪了羅馬人的宗教神話故事。由於城內的居民天天都會去澡堂洗澡,於是他們漸漸熟悉了羅馬人的宗教和神祇。那裡出土的墓碑常常刻有當地人和羅馬人信奉的三合一神,可見羅馬人成功地使非洲人接受了他們的文化。

美麗古城,銷聲匿跡

羅馬皇帝圖拉真在公元100年建成提姆加德後,羅馬政府就在北非各地鼓勵種植穀物,以及生產橄欖油和葡萄酒。於是,北非很快就成為羅馬的糧倉,負責把這些重要的糧食供應給羅馬帝國各地。在羅馬人的統治下,提姆加德和其他殖民城市都很繁榮。後來,由於人口越來越多,城的範圍也擴展至城牆以外。

在提姆加德,很多地主和其他居民都因為跟羅馬人做買賣而發了財,但農民卻得不到什麼利益。公元3世紀,有些小農戶不滿自己受到不公平對待和政府徵收重稅,於是發起暴動。有些本來歸信了天主教的小農戶,這時加入了多納圖派。這個教派是由一些自稱基督徒的人組成,旨在跟天主教會中的腐敗勢力對抗。(請看附欄「 多納圖派——不是一個『純潔的教會』」)

在之後的幾個世紀,北非多次經歷內戰、宗教衝突和外族入侵,羅馬人慢慢失去了對這個地區的控制權。公元6世紀,當地的阿拉伯部落把提姆加德完全燒毀,在此後的1000多年,這個城漸漸被人遺忘。

「這就是生活!」

廣場的地上刻著一句拉丁語:「狩獵、沐浴、玩耍、歡笑,這就是生活!」

考古學家在挖掘提姆加德的遺址時,發現廣場的地上刻著一句拉丁語:「狩獵、沐浴、玩耍、歡笑,這就是生活!」一個法國歷史家說,這句話「反映出一種缺乏志向的生活哲學,但仍有些人視之為至理名言」。

古代的羅馬人一向抱有這樣的生活態度。使徒保羅是公元1世紀的基督徒,他提到當時有些人的生活哲學是:「我們只管吃吃喝喝吧,因為明天就要死了。」羅馬人雖然虔信宗教,但他們只顧享樂,很少想到人生的意義和生存的目的。保羅勸勉其他基督徒要提防這樣的人,說:「不要受迷惑。不良的交往破壞有益的習慣。」(哥林多前書15:32,33

雖然提姆加德已經荒廢了大約1500年,但今天世人的生活態度,跟提姆加德的居民相差無幾。現在,很多人也許會同意古羅馬人那種只顧目前的生活態度,卻沒有考慮到這樣的心態會帶來什麼後果。對於人應該怎樣生活,聖經提出了一個簡單而實際的勸告:「享用世上東西的,該像不盡情享用,因為這個世界的景象不斷改變。」(哥林多前書7:31

提姆加德城的廢墟證明,那句被黃沙掩埋了多個世紀的話,並不能幫助人找到心滿意足的生活。人要過上有意義的生活,就要聽從聖經的這個勸告:「這個世界和世界的慾望正在消逝,遵行上帝旨意的人卻永遠長存。」(約翰一書2:17